修例风波一周年|警防暴装备尽出应对冲突 行动呼号不清遭诟病

撰文: 郑秋玲 孔繁栩
出版:更新:

去年6月起引爆的修例风波持续至今一年,从政治风波演变成警民冲突,其中警方使用武力情况备受关注。消息指,警方从瑞士武器生产商引入胡椒弹手枪,最快于6月可供予处理示威的主力速龙小队使用。示威规模为近年之最,警方应对策略亦开创多个“先例”,除了首出动“水炮车”、“装甲车”、“闪光弹”处理公众活动及冲突,在警力方面亦有调整,包括设计“行动呼号”、批准警务人员休班携警棍、首次引用“公安条例”招募其他纪律部队人员出任“特别任务警察”等。
民权观察成员沈伟男表示,警队欠缺透明度及使用过度武力,政府及警队管理层未有及时处理。前监警会委员郑承隆认为,即使警队如何改面貌,长远需增加透明度挽回公众信心。

+1

增新中、短距离武器 研引入电枪、网枪 

据了解,去年连串冲突期间,警方管理层已蕴酿引入适合用作中、短距离的武器。今年初,陆续有消息传出,指警队研究引入电枪、网枪,料电枪的使用武力级别会高于警棍。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出席西区区议会时,未有正面回应,但承认正在研究一些新武器,用作替代开真枪;保安局长李家超在立法会上亦未有否认,指支持引入有效处理“暴徒”方法。另外,消息指,警方从瑞士武器生产商Piexon引入胡椒弹手枪,最快于6月供予速龙小队使用。

+3

“特别任务警察”扩至全部纪律部队

去年11月起,特首授权警队于委任约百名惩教人员为“特别任务警察”,以非全职形式借调至警队,以支援警力,及后陆续有海关及入境处人员加入,至今年2月共约有400名“特别任务警察”。有关编制于今年5月扩张,全体纪律部队均须投放人力,包括消防员、救护员及飞行服务队人员,共达700人,职务包括主要守卫指定的政府处所,以及防暴、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工作。

至少2.2万休班警获批准携警棍

警队于去年9月起,批准向休班的警务人员额外派发伸缩警棍。警队行动科高级警司汪威逊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休班警在有需要时会被视为当值可即时执勤,行使警权包括用警棍前要表露身份,在“可行情况”下会展示委任证。据“使用警棍初步报告”格式,须记录击打次数、部位、案情摘要等。

据资料,截至今年2月底,已共有2.2万名警务人员已领取休班警棍,但警队无备存他们在休班期间使用次数及相关拘捕人数。

发射逾3万防暴弹 海绵弹、闪光弹首亮相

警方在处理反修例风波期间,截至2月29日,共使用16,191粒催泪弹、10,100粒橡胶子弹、2,033粒布袋弹及1,880粒海棉弹,合共约3万粒。其中7.21中上环一带的示威冲突后,警方首交代有使用当时在港罕闻的海绵弹,但未有透露是由何时引入。翻查资料,就反修例事件,警方早于6月12日已发射过33粒“海绵弹”。海绵弹只是统称,有不同款号,属于撞击式子弹。

另外,11.18油麻地冲突期间,警方使用闪光弹(又称为“震撼弹”)。闪光弹原理透过燃烧镁元素等而发出强光,可令目标视力功能短暂丧失,主要供飞虎队、机场特警、反恐特勤队等使用。行动部高级警司汪威逊曾解释,使用闪光弹是用以引开注意力。

+1

水炮车伙拍装甲车驱散人群

3部水炮车于2018年年中运抵香港,正式执勤是于去年8月25日,首度出动处理反修例示威,及后多次出动发射蓝色水剂,其中于10月20日九龙游行中,水炮车由梳士巴利道往弥敦道发射蓝水驱散,其间两度射中清真寺,警方需致歉。不过,水炮车完整使用指引,至今从未公开。

至于装甲车于8.5三罢行动中首出场,是警队自2009年购入以来,首次在行动中使用。于11.17理大事件中,警方使用装甲车车顶位置配备俗称“声波炮”的“长距离扬声装置”,另事件中装甲车车顶曾被掟中汽油弹而着火。

行动呼号取代警员编号

警队因应警员被“起底”问题,防暴及速龙小队制服不再展示警员编号,惟蒙面执法引伸的身份识别成为公众关注议题。警方于10月中旬为防暴警推出新的编码系统“行动呼号”,指行动呼号“独一无二”,例如PTU A1 1/1,就是其行动呼号,代表其所属部队,小队及岗位;而监报会报告亦披露,速龙小队的头盔背面会展示英文及数字“行动呼号”,例如a 3-1,代表所属小队及岗位,但外界依然无从得知警员所属部门。不过便衣警员没有阵式,曾被发现有警员的“行动呼号”卡上的编号一模一样,警方曾解释指,是行政及执行上出现问。就如何拆解警员岗位是否与其佩戴的“行动呼号”相符,警方未有公开。

修订六级武力指引

警方一直未有公开的《警察通例》第29章“武力与枪械的使用”章节,去年9月底推出修订版,就最高三项武力使用层次有多项修补,调整了“暴力攻击”、“致命武力攻击”的定义。

据以往指引,面对“暴力攻击”时,警务人员可使用“中级武器”,所对应的即是警棍;在新修订中,警棍与橡胶弹、雷明登散弹枪发出的橡胶弹或布袋弹、“水炮车”射水、及“海绵弹”,同纳为“低杀伤力武器”。

前监警会委员郑承隆认为,警队实行的“行动呼号”算是容易让公众记录警员身份。(资料图片)

前监警会委员促加大监警会监察权力

警员识别问题同样是重要议题,曾任监警会委员的新思维副主席郑承隆认为,警方现行的“行动呼号”组合“算系容易理解”,但强调要确保不能重复及清晰可见,长远而言,在大型示威行动可以取代展示警员编号。

最近本港多个民调都显示,市民对警队信心下滑,郑承隆指出,监警会有需要改革,加大监察警队的权力,“做返一个桥梁令市民信任警队”。郑表示,外界关注警队武力及枪械使用原则,虽然并非全球警队都会完全公开指引,但部份国家的监管机构成员都可以查阅,“起码有班人可以代替市民睇到,监察到。”

民权观察成员沈伟男指出,警队在过去一年不断购入新武器应付示威,但不公开使用准则,市民无从得悉对人体有何影响,到有人受伤,受外界关注,警方才稍为公开少许,已经太迟。他认为警队既然受公众监察,就有责任披露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枪械,“例如你喺中环,警方驱散唱歌活动,即使唔系参与都有可能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