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公屋】屈居“货柜屋”?迫供“纳米楼”?“中产公屋”渴市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18年,单身青年难上楼,屈居“货柜屋”;中产家庭为上车,迫供“纳米楼”。想在香港栖身安居,租住价廉质优的公屋,似是遥不可及的梦。回溯1990年代,房协曾推出租金低于市值的“中产公屋”,惠及无力上楼的夹心阶层,扶掖社会中游向上流。特首林郑月娥若能回应“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诉求,复建、増建优质公屋,正是民心所向。

很多人都知道百老汇电影中心旁边的屋苑名为骏发花园,但较少人知道那是香港为数不多的“中产公屋”。(资料图片)

港府拒建“中产公屋” 逐点撃破四大歪理
 
“中产公屋”又称乙类屋邨单位,是为入息水平稍高、却又买不起私楼的家庭而设。现时香港有三个“中产公屋”,位于北角的健康村(重建)、油麻地的骏发花园及荃湾的宝石大厦。以健康村为例,其租金介乎4,003至7,359元,难怪一众超越申请公屋门槛的中产家庭趋之若鹜。“中产公屋”渴市,政府却拒绝扩展计划,只因四大难言合理的“理由”。

重建前的宝石大厦(房协图片)
+3

1.     政府不欲干预私人市场?
 
据国际调查机构Demographia分析,香港已连续八年“荣登”全球最难买楼城市排行榜首位;最新一年数据指出,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19.4年才能买楼,更远远抛离紧随其后的悉尼6.5年。人人皆有“住屋权”,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亦早已将“适足居所”列为权利。但现实是,政府担心中产公屋冲击私楼市场,曾一度拒绝房协提出复建中产公屋的建议,令计划无疾而终。2014年,房协曾落实分阶段重建旗下的筲箕湾明华大厦,终于得到政府“原则上同意”,划出部分单位作中产公屋,但是单位数量不足一千个。
 
政府的存在意义与责任,在于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惟寄望自由市场能达致最佳供求平衡,不过缘木求鱼。诚如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尹兆坚所言,政府其实一直在干预市场,夹屋、绿置居、首置上车盘便是例子;假如应做而不做,令事情失控,或者令某些人得益,也是一种消极干预。

2.     忧减慢公屋轮候时间?
 
公屋“三年上楼”目标,也是政府抗拒增建中产公屋的原因。公屋轮候册上一般家庭轮候时间已达5.1年,远超目标,身兼房委会主席的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更估计未来五年也难以做到“三年上楼”。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若再将部分官地用来兴建中产公屋,理论上会减慢公屋申请人的轮候时间,故政府一直不欲增建中产公屋。
 
不过,这说法并不适用于新发展区。倘若政府全面发展粉岭高尔夫球场,那将是一个全新的社区(面积与荃湾市区相约)。在此前提下,政府要思考如何在该处尽可能兴建最多公营房屋,而为平衡社区的居民阶层分布,避免社区沦为“悲情城市”,政府大可以广建居屋与中产公屋,平衡基层与中产市民的比例。

上李屋属全港首个公共出租屋邨试验项目,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房协图片)
+5

3.     担心影响私楼落成量?
 
近年私人住宅单位的实际落成量一度追不上预期,因此政府以此为由,拒绝拨用更多土地兴建公营房屋。过去政府重视自置居所,包括私人楼宇及资助房屋,实有其政治考虑,香港大学城市及规划设计系系主任赵丽霞教授认为,九七前后的政府极力推广自置居所,其实是出于政治因素,以不动产“绑”着人才,纾缓人才外流的问题。
 
但到了今天,楼价高不可攀,继续鼓励市民买楼,既不能留住民心,反而令人觉得政府荒谬。而且,推广自置居所会压抑市民的消费能力,不利经济发展,市民将大部分资金投放置业市场,最受惠的只会是地产商。

4.     房协房委会须自负盈亏?
 
除了坊间惯言的“地价收益庞大”、“明益财团”外,房委会与房协的“自负盈亏”金刚圈,也是政府推广自置居所、不愿广建公屋的原因。房委会和房协一直要为兴建及维修房屋自行筹措资金,只租不卖的公屋可说是“亏本货”,是以坊间有“居屋补贴公屋”的说法。
 
然而,政府和社会都必须思考,假如我们同意“住屋权”是人权,那么为何房委会、房协,以至市区重建局等公营机构均须自负盈亏?长远而言,这个金刚圈必须解除,政府应视建屋开支为必要的恒常开支。

邬励德在殖民时代留下影响数代香港人的建屋标准,惟有不断革新公屋设计、精益求精,才算不负“公屋之父”的苦心孤诣。(房协图片)
+6

增加租住公屋阶梯 还市民选择权利
 
以现时标准来看,乙类屋邨的申请门槛仍属过高,难以满足夹心阶层的需求;因此,若政府有意增建中产公屋,必须重新厘订申请资格。无论如何,政府应当增加租住公屋的阶梯,让市民有选择租住公屋的权利,而非被迫置业。
 
政府可为夹心阶层提供租金较高、设施较佳的公屋,而非直接提升所有公屋申请者的入息及资产限额。客观而言令基层与中产不会共住一邨,这不是为顾存中产“面子”而作的区隔,而是顾及市区规划。当然,不单是中产公屋,其实所有公屋均应提升品质,毕竟为市民提供“适切”住所,是政府的责任。
 
土地大辩论甫揭幔帷,政治酬庸、利商甚于惠民之说甚嚣尘上,难免令人怀念今年1月辞世的前工务司、“公屋之父”邬励德。邬励德在殖民时代留下影响数代香港人的建屋标准——人人应享尊严,适切居住空间及独立厨厕不可或缺,建屋应思考如何规划才真正适合居住。惟有不断革新公屋设计、精益求精,才算不负公屋之父邬励德的苦心孤诣。
 
今天,中产家庭仍挨贵租、甚或蜗居㓥房,居住质素并未与时俱进,地产商独大,楼价难平抑。民间盼望复建优质公屋的声音不绝,自命有为又好打得的特首、虚心听取民意且广纳善言的“土地供”,可会敢于亮剑、开诚布公,为民筹策觅地建屋良方,回应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