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大屿山小蚝湾填海计划停滞不前 只因中华白海豚?
在政府“5+1”填海选址中,大屿山小蚝湾算是公众讨论得较少的一个。其实政府早在港英政府“玫瑰园计划”时,已对小蚝湾有初步的发展打算,但一样拖到今日都未有结果。现时该地点人迹罕至,遇到的地区争议不算太大,主要的反对声音,都是保育团体担心影响中华白海豚栖息地。
但事实上,小蚝湾的填海计划,过往因应环保人士的诉求以及保护生态,面积已经缩过水,惟计划一拖再拖的最根本问题并不在环境保育,而是政府连填海地如何使用,都拿不定主意。
因为十多年前,政府原拟将该处填作物流园用地,只是后来政策又虎头蛇尾,和八万五政策一样“冇讲等于唔存在”。于是在近年房屋供应不足、市民诉求强烈之下,小蚝湾填海地“自然过渡”成为住宅。
政策分析──填海系列:
【中部水域人工岛】“大过沙田”的填海选址在哪? 林郑7年前已有计划
“物流园”概念兴起 定址小蚝湾
港英政府当年提出“玫瑰园计划”,以赤腊角新机场为核心,并有计划大规模发展大屿山北部。其中小蚝湾一带,初时有计划过连同东涌一起纳入北大屿山新市镇,并在小蚝湾建铁路站,惟因成本过高没有成事。
直到九十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当时香港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经济欠缺增长动力,适逢内地政府自当时开始,将物流发展视为未来经济引擎。广东省政府自2000年左右,亦拍板增建物流园,粤港两地商人也持续吹风加强合作,建立物流枢纽。
因此在那个年代,“物流”就如今日的“创科”,是最时兴的新兴产业,政府或业界提出新发展计划,总要或多或少沾上“物流”二字以追上潮流,物流发展局亦于2001年底成立。基于当时政府正大力发展大屿山北部,因此往后的物流园选址研究一直聚焦当地。
董建华在2003年的施政报告中,正式宣布在北大屿山选址发展现代化物流园,翌年选定小蚝湾,预料填海72公顷。于是政府就小蚝湾物流园展开可行性研究、邀请业界提交意向书、咨询公众。随后的几年,政府官员回应有关物流园进展时,一再重申计划处于研究阶段。
又议而不决 停留研究阶段
如果单论选址,小蚝湾邻近赤腊角机场,可配合空运业发展,加上董建华上任后积极研究兴建港珠澳大桥,如果在两个大型基建的附近,建立一个庞大的物流配套地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只不过计划研究来研究去,结果又如不少政策一样年复年地议而不决,等到经济环境已经转变也未成事,随著香港整体货运行业经营环境转差,深圳盐田、蛇口等新兴港口已发展成熟,抢去不少生意,加上2008年金融海啸后经济受到打击,政府又对于重振物流业欠缺完整的规划,所以整个物流园计划“冇晒声气”。
直至2009年初,有消息指出政府有打算搁置物流园计划。政府初时不置可否,只重申仍在研究阶段,暂时未有决定。不过后来的发展,又贯彻政府一向的议而不决风格,继续没有进展。
重启填海研究 初时还有提物流园 后来只字不提
小蚝湾填海计划一拖再拖,拖到2011年,政府重启填海研究,选定二十多个维港以外的选址,建立土地储备,政府将早已放在“柜桶底”的小蚝湾填海计划重新翻炒,一并放入讨论范围,梁振英亦于2013年施政报告中,表示填海“初步考虑的选址包括大屿山北”,发展局随后公布5大填海选址,包括小蚝湾。
政府初时一度酝酿,小蚝湾填海区面积会有100至150公顷,但由于填海计划引起环保团体强烈反弹,政府在研究期间,又发现拟议填海区有深水坑,吸引中华白海豚出没。所以在2015年3月,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终同意缩减填海规模。
至于小蚝湾填海后的土地用途,政府初时还表示仍有意发展物流园;随后在2014年2月,时任运输及房屋局局展张炳良则表示“物流发展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用途”,口风开始放软。
不过去到2016年1月梁振英发表施政报告时,已表示“大屿山北岸发展为一条经济及房屋走廊,人口主要在东涌和小蚝湾”,并未提到物流园;去年6月,发展局公布《可持续大屿蓝图》时,小蚝湾发展同样已不提物流业。
土地小组建议教育设施 政府报告再加住宅发展
及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立后,沿用政府的5+1拟议填海选址,小蚝湾打算填海面积60至80公顷,潜在土地用途为“培训和教育设施”,惟讨论经年的小蚝湾物流园计划,就和八万五政策一样,唔讲又当不再存在。
土木工程拓展署于今年初再公开填海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小蚝湾将采取住宅及教育的混合发展模式,预料可得15.6公顷住宅用地,可提供3,488个单位,容纳9,279人。再加上政府本来已经有意在现有的小蚝湾港铁车厂,发展住宅和商场,小蚝湾填海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基本上已定调。
政府产业政策须改善
总而言之,小蚝湾填海发展主要反对声音确是来自对中华白海豚生态的关注,但并非计划拖延十多年的最重要原因。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对于填海区日后的发展定位一直举棋不定,连为何而填都未搞清楚,最后只能讨论又讨论,导致项目拖延,要等到今年土地大辩论期间,才连同其他选项一并推出。
政府当年对于产业发展欠缺周详计划和决断力,以至错过物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所以最后只能变成另一个有头没尾的项目。固然香港各方面的土地需求都大,填海用地用作建住宅、教育设施也未尝不可,只是这种计划拖足十多年,产业发展的步伐却不会回头,已白白令香港错失不少经济机遇。
鉴古知今,今日“创科”就如同当日的“物流”,是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可是政府在数年前,也以“觅地建屋”为由,将原本为科学园第4期扩建预留的土地,改划成为私人住宅。到今日,有科技界人士仍然相当不满,指科学园出租率和使用率长期高企,研发和办公空间不足。如此想来,不也是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