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大过沙田”的填海选址在哪? 林郑7年前已有计划
在土地咨询仍在进行之际,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主动提及填海问题,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甚至指明填海地应“大过沙田”。官方近日突然对填海态度积极,也引起外界关注政府是否已对土地大辩论有预设立场。
若单纯议事论事,香港造地工作停滞多年,居住问题又不断恶化,填海似乎无法避而不谈,但香港还有甚么填海选址,可以大过居住近70万人的沙田?其实有关选址,很可能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的中部水域填海,这个计划已放在政府“柜桶底”廿多年,在2011年,林郑仍是发展局长时更曾做过大规模研究,整个计划,可能已万事俱备,只欠“一锤定音”。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一文睇清政府“5+1”填海选址 边个喺你屋企附近?
中部水域填海港英时代已提及 尘封廿多年
由于填海本身是一个“惹火”议题,既触及环保团体的神经,也会令附近居民担心污染以至日后交通挤塞等问题。所以不论是近日惹来热议的马料水、龙鼓滩填海方案,即使填海规模有限,却都遭到环团及居民的强烈抗议,可知难度有多大。
而有关“大过沙田”的中部水域填海问题,早在八、九十年代社会已开始讨论。例如在1993年,规划署曾研究在大屿山东部兴建新的货柜码头,当中提到在交椅洲填海,并连接大屿山,是为最初步的构思。
不过后来环评报告指出,交椅洲岛内包含高灌木丛和林地生境,又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和繁殖地点,工程无可避免影响生态环境,最后没有成事。政府于2001年完成的《新界西南发展策略研究》中,也提及在交椅洲兴建货柜码头,不过没有再详细解释填海问题,有关计划亦自此尘封多年。
延伸阅读:【林郑新房策】香港长远欠地1200公顷 若填海 陈帆:大过沙田
曾荫权重启填海研究 林郑指外界“妖魔化”填海
由于政府自2000年代起造地工作极度缓慢,填海又经常面临法律诉讼挑战,自身亦没有其他方法建立土地储备,以致房屋供应紧张。前特首曾荫权在2010年施政报告中,重提就维港以外进行适度填海咨询公众。当时曾荫权对填海问题看似很有决心,他在2011年6月9日亲自乘坐直升机,视察全港7个可用作填海的地点,当时任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亦有陪同。
同年7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展开有关土地供应的顾问研究,就更改土地用途、重建、收地、在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岩洞、重用前石矿场6个土地选项咨询公众以及研究其可行性,其中填海为焦点。
林郑月娥当时立场亦十分明晰,她在该年11月主持咨询活动启动仪式期间,呼吁各界不要将填海“妖魔化”,并指本港大部分的建材及污泥都是运往内地台山作填海之用,如果只选择在其他地方填海而反对在港填海,颇为不负责任,况且运送所用的趸船其实也要消耗燃油和成本,同样不合符经济和环境效益云云。
政府“5+1”填海方案 中部水域人工岛成重点
到2012年,顾问研究第一阶段结果出炉,报告指出公众原则上同意“六管齐下”用尽以上各种方式增加土地,但对于填海,公众意见分歧颇大,主要担心选址和环境问题。
政府其后再深入研究廿多个填海选址,到2013年至2014年逐步收窄为现时的“5+1”选项,即龙鼓滩、小蚝湾、欣澳、马料水和青衣西南,另再提出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发展人工岛具“庞大潜力”,中部水域填海方案再次被抛上台面。报告亦划出香港水域内可填海及不可填海的地方(见下图,粉红色为禁止填海区),大屿山以东以及包括交椅洲附近一带都属有填海潜力的水域。
最终,梁振英于2014年施政报告中,正式提出配合中部水域填海,进一步研究开拓东大屿都会,及后政府也将之列为《香港2030+》规划当中。只不过,由于地区组织及环团至今对填海仍然强烈反对,填海工作到今日都没有明显进展,只有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较为大型。
正因如此,林郑月娥今年3月出席扶贫高峰会期间,直接批评有环保人士“代海出声”反对填海,以致不能开发土地;直至近日,林郑又重提她支持填海,可说是“贯彻”她一直以来的立场。
延伸阅读:林郑月娥为居㓥房儿童发声 批环保人士“代海出声”反填海
填海争议大 东大屿都会人工岛已是较“温和”方案
其实环顾现时5+1的填海选址中,中部水域已算是生态敏感度相对低,据发展局文件所言,于该地填海可以避免触及生态价值高的海岸线。加上交椅洲本身没有人住,也相对不会触及太多居民利益。
再论面积,在政府其他填海规划中,最大的范围也只是龙鼓滩的250公顷,马料水更只有最多60公顷。要是真的填起海来,一个人工岛已有逾1,000公顷,所以纵使建人工岛的不确定性较大、需时预料较长,但政府自然更希望在此处造地。
延伸阅读:【土地大辩论】海与土地不可兼得 只怕政府填海建豪宅
填海具现实需要 多管齐下才能改善居住问题
针无两头利,正如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所言,没有一个土地选项是“无痛”,总会触及或多或少的持分者,现实上也不会有填海工程对环境毫无影响。要改善港人狭窄的居住面积,就要付出一定代价,有所取舍。现时香港约有7,000公顷的土地是透过填海取得,占香港已发展土地面积25%。要是没有这些土地,香港亦难以发展成今日的国际城市。
政府未能善用现有土地是一回事,填海地建豪宅、权贵霸占粉岭高尔夫球场、地产商囤积农地等问题的确有需要处理,无法控制外来人口则涉及更复杂的政治问题。以上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但撇除这些因素,面对极其尖锐的居住问题,填海在现实上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不过又再想深一层,填海造地是一回事、如何运用填海地又是另一回事。假如以现时香港的城市规划布局,中部水域人工岛可能成为港岛商业区的延伸,成为另一个核心商业区CBD,经济活动集中在少数区域的格局不变,意味居于其他区份、特别是偏远“大西北”的市民,可能会继续现时每日舟车劳顿、天天都要“大迁徙”的生活,又是否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