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大屿山欣澳填海停滞十年 另一段“八万五”黑历史
填海土地选项近日再次成为社会争论焦点,《香港01》政策分析较早前已提及,政府于九十年代至2000年代初试图扩大维港填海,但受法律挑战阻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难以再在维港填海,只能将焦点放在“5+1”维港以外选项。
在目前政府“5+1”选项之中,欣澳(前称阴澳)算是较为“成熟”的一个。政府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规划时,早已有大规模发展大屿山东北部的计划,及后再定调为旅游及康乐设施发展区,已有清晰的发展定位。所以政府90年代末拍板兴建迪士尼主题公园,项目之一就是填海10公顷土地建成现时的港铁欣澳站,并有考虑过更进一步拓展。
不过,除了政府填海工程屡受法律挑战,令填海工作要步步为营;更重要的是受到“八万五”后楼市大跌影响,政府没有诱因加快造地,对欣澳这种新发展区的处理步伐放缓,填海工作停滞不前整整十年,未能更进一步推展填海区,直至近年才再次被放上台面。
政策分析──填海系列:
【中部水域人工岛】“大过沙田”的填海选址在哪? 林郑7年前已有计划
80年代末起计划发展大屿山东北 98年起定调为康乐、旅游用地需填海
欣澳前称“阴澳”,早年当地有木厂,用以存放木材,海上亦浮满巨木,是香港其中一个独特景色。1989年,港英政府公布《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研究》,想配合新机场的兴建,将大屿山东北部划为新的发展区。而1995年的《大屿山东北分区计划大纲图》,则进一步把阴澳沿岸及青洲仔以东一带划作内河货运码头、货柜后勤用地、船厂等。
不过在回归过后,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百业萧条,政府希望兴建主题乐园以振兴旅游业。1998年政府的“大屿山北岸发展可行性”研究初步结果指出,该地也极具旅游及康乐设施的发展潜力,因此对大纲图作出修订。
政府1999年初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谈判,最后于同年10月拍板兴建,定址与阴澳一山之隔的竹篙湾。政府亦会在阴澳填海10公顷,作为日后乐园的交通配套,最后将该地易名欣澳,兴建欣澳站及公共运输交汇处。
延伸阅读:政府再闯关 东大屿都会人工岛 欣澳填海研究 交工务小组讨论
政府初步考虑扩展填海 “八万五”过后态度转趋消极
对于进一步扩展阴澳填海区,前立法会议员、土地监察主席李永达接受记者查询时表示,当时政府虽然未有正式定论,但确有初步的想法。
但因为一场八万五,令阴澳填海裹足不前。因为楼价自1997年起不断下跌,董建华政府的八万五建屋政策成为众矢之的,政府不敢再加快造地建屋,连带非住宅用途的填海计划都被拖慢。到曾荫权于2005年上任后,楼市刚刚开始反弹,政府同样不急于造地。
李永达指出,阴澳对于90年代的政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区,这类区域由初步构思到讨论、规划用途、执行一般都要10年以上甚至更久。不过单论欣澳的个案,填海工作之所以会拖那么久,当年楼价大跌确是一个很大的助推因素。
再加上如《香港01》早前所述,政府在维港的填海行动由2003年起,因应保护海港协会的法律诉讼挑战,受到严重阻延,这亦间接促使政府在整个填海议题上,取态转趋保守。
住屋问题恶化政府被迫重启造地 欣澳再列填海选项
直到2009年前后,楼价升势失控,政府不积极造地的负面影响开始浮现,不够地建公营房屋,民怨持续上升,曾荫权于2010年施政报告重提填海。及至2011年,政府重启填海研究,土木工程拓展署的顾问研究报告,再将欣澳列为5个主要填海选址之一。
当时顾问报告已明确指出,欣澳建议填海选址受制于迪士尼乐园限制性的契约,土地用途及建筑物高度有限制,不能高于主水平基准以上30米,因此该处难以用来发展住宅或其他商业大厦。
规划限制多 欣澳定调为旅游、休闲和渡假区
于是,政府后来对欣澳的发展定位都是以旅游、康乐为主。2014年,政府成立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小组文件表明会沿用政府当年的规划,拟议的欣澳填海区将会发展休闲、娱樂及国际旅游设施,希望日后与大屿山的其他旅游景点发挥协同效应,填海面积约60至100公顷。
最终经过3年咨询研究,发展局在2017年6月公布《可持续大屿蓝图》,计划发展新的“东北大屿旅游门户”,其中包括在迪士尼乐园附近兴建新度假区,希望发展为休闲、运动、康乐、娱乐和旅游汇点,选址欣澳填海区,可说是延续政府20年前的规划方针。政府在提交给立法会的文件中,也“拍心口”表示欣澳并不是中华白海豚的出没热点。
当然,民间最大的争议在于政府咨询似未广泛接触大屿山居民,而且早早为发展规划内容定调,甚至无法释除市民对于损害海洋生态的疑虑。
不过观乎政府整个填海计划的历史背景,以至现实的土地用途限制,欣澳填海计划早已放在政府的“柜桶底”多年,似乎已是势在必行,而发展规划上亦因为要配合迪士尼等限制,改动空间亦不大,只差政府何时会正式实行,那公众可能需要问的就是,这个政府早有定案的发展项目,为何还要列为开拓土地“选项”,让公众“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