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沙哑可能患喉癌 五大警号不容忽视
荷里活影星方基墨(Val Kilmer)最近因喉癌离世,香港“金牌经理人”黄柏高亦自揭过去曾罹患喉癌,令社会对这种相对少见、但对生活影响极大的癌症产生广泛关注。虽然根据本港近年癌症统计,喉癌的整体发病率并无明显上升趋势,亦未进入十大常见癌症之列,但这并不代表大众可以掉以轻心。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李兆康
与吸烟、饮酒有关
方基墨早于2014年确诊喉癌,病情发展令他最终需要接受咽喉切除手术以维持呼吸功能。手术后,他的声带被永久切除,失去原有的声音,沟通需要倚赖电子语音装置协助。虽然积极接受治疗,方基墨仍于本月1日在洛杉矶因肺炎病逝,享年 65 岁,令人惋惜。
另外,黄柏高早前接受传媒访问时公开自己患病经历,他于 69 岁时因喉咙反复吐血而求诊,最终确诊患上喉癌。经历手术与化疗后成功康复,并痛定思痛,决心戒除多年来的饮酒习惯。他曾坦言,长期每晚饮用白兰地的生活方式,或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
喉癌的主要成因之一,正是与长期吸烟及酗酒有关。这两项不良习惯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亦是头颈癌当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亦有部分个案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特别是涉及上呼吸道及咽喉部位的亚型。
虽然喉癌在本港属相对罕见的癌症,但根据医管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其发病率会随年龄递增,而男性患者的人数亦远高于女性,整体男女比例约为 13:1。
声音沙哑要注意
喉癌的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处位置有密切关系。肿瘤长在不同部位,会引发不同类型的症状,有些明显察觉,有些则不易发现。以下是临床常见的五种情况:
1.声音沙哑持续超过两星期
声带中部的肿瘤会直接影响发声,若声音无故变哑、变粗或沙哑持续不退,应及早求诊
2.吞咽困难或有“哽塞感”
若肿瘤位于咽喉较低位置,可能阻碍进食时的吞咽动作,产生卡喉或吞咽不顺的情况
3.咳嗽或痰中带血
声门附近或气管上段的肿瘤,有时会令黏膜出血,导致痰中有血丝,常被误以为是支气管问题
4.呼吸困难或吸气声异常
肿瘤若堵塞气道,会出现吸气困难、呼吸声变大,甚至在平静时也感到“气唔够用”。
5.颈部出现无痛肿块
局部淋巴转移可能令颈部出现硬块,不痛但越来越大,需提高警觉。
一旦出现怀疑病征,医生会先安排内窥镜检查,观察喉部及声带情况,并视乎需要抽取组织样本作病理化验;其后会再安排电脑扫描(CT)或磁力共振(MRI),以评估肿瘤的大小、深度及有否扩散至邻近淋巴结或其他器官,如肺部或肝脏等。
治疗或可保留声带
喉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诊断时的病期。早期发现的个案,放射治疗足以根治病灶,且有机会保留声带功能,病人日后仍可正常发声与呼吸。部分适合的个案,亦可采用激光手术方式,将肿瘤局部切除,手术范围较小,创伤相对减轻。
但若属中晚期个案,肿瘤已明显扩展,甚至入侵附近器官或组织,则可能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全咽喉切除手术,会永久改变患者的呼吸与发声方式,术后须在颈部造口以供呼吸之用,并会失去自然讲话能力,需要电子语音装置协助。此外,亦需视乎个别情况进行术后电疗、化疗,甚至免疫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扩散。
治愈率可达七至八成
喉癌虽不属最常见的癌症类别,但一旦患病,其对患者生活品质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日常沟通、工作需要,到基本进食与呼吸功能,皆可能受到影响。临床观察所得,喉癌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男性,且有长期吸烟及饮酒习惯,这类高风险群组更应保持警觉。
值得强调的是,喉癌并非由“讲话多”或“唱歌多”引致,这些活动最多只会导致声带息肉或局部结节,并不构成患癌风险。
早期发现的喉癌,其五年治愈率可达八成;若病情已是第三期,存活率会跌至五成,第四期则情况更差。因此,若声音持续沙哑超过两星期、颈部出现不明肿块、吞咽困难或出现咳血等症状,就不应再拖延,应尽早求诊,争取及早诊断与治疗。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