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牙科恐惧症”吗?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不少人对于“睇牙”退避三舍,甚至心生恐惧,原来学术上,这种恐惧确实有“症”可寻。不过,讳疾忌医只会令牙齿问题恶化,曾有年长病人因害怕“睇牙”而多年没有检查牙齿的习惯,最终等到牙齿全数松脱,有碍进食方才求医,为时太晚。面对此类病人,牙医可以透过四大步骤去协助病人,迅速建立病人对牙医的信任,令牙齿健康问题得以正视。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牙科医生黄凌旻

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牙科医生黄凌旻

临床上遇过不少害怕“睇牙”的病人,当中既有踏入诊所已怕得颤抖冒汗的成年人,又有张口检查就哇哇大哭的幼童。翻看研究及文献,亦有名为“牙科恐惧症”(Dental Phobia)的真实病症。此症病人普遍会对牙科相关事物感到焦虑、恐惧、逃避、甚至面对恐惧源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出汗、颤抖、呼吸困难等身体症状。病症成因涉及遗传、心理、以及环境因素。当中心理及环境因素与童年创伤或过往负面经历有关。

大多病人害怕检查牙齿的原因,是想逃避自己牙齿有问题的事实,但愈害怕及逃避检查牙齿和治疗,病情便可能愈发恶化。(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当面对因种种原因对“睇牙”心生恐惧的病人,笔者普遍会使用“说明(Tell)、展示(Show)、实行(Do)、预料之中(No surprise )”四大步骤作应对。

以进行“杜牙根”手术为例:
(一)说明(Tell):会先向病人解释即将进行的治疗步骤,包括局部麻醉、清除病理组织、清洁根管、填充根管和封口等等。
(二)展示(Show):以牙科仪器及图像或模型示范。
(三)实行(Do):按步就班施行手术
(四)预料之中(No surprise):令病人透过掌握手术细节,全程自觉处于“可控制”的安全范围环境之内,降低焦虑不安及恐惧心理,与牙医建立信任关系,接受持续治疗。

除了以上的应对之策,面对初次“睇牙”的小童,牙医大多会先采用非入侵性治疗,例如只检查牙齿、教导正确刷牙的方法、以及于其牙齿表面涂上氟化物,增加牙齿抗蛀能力等等。务求让小童对“睇牙”建立正面的第一印象,再于其后的牙科检查才陆续处理其他牙齿问题,例如蛀牙及补牙等。

除了小童,笔者临床上留意到陪诊的家长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家长倾向在旁不断鼓励及安抚子女安心接受检查及治疗。第二类家长则过度紧张子女的反应,例如牙医每做一项检查,在旁的家长都立即查问子女有否感到痛楚,其实此举反而令小童容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建议家长抱持平常心陪诊,可以考虑改到门外等候,尽量避免为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不少人对于“睇牙”退避三舍,甚至心生恐惧,原来学术上,这种恐惧确实有“症”可寻。不过,讳疾忌医只会令牙齿问题恶化。(资料图片)

笔者亦留意到不少家长日常与孩子相处时,或会将“睇牙”形容为一种会带来痛楚的惩罚,灌输“如果不乖就要带你见牙医”的负面概念,误令孩子对牙医产生刻板的负面形象,从而不愿接受牙齿检查及惧怕接受牙科治疗,大大影响子女的牙齿健康,建议家长宜对此多加注意。

至于针对部分惧怕到难以自控的病人,当需要进行入侵性牙科治疗时,以根管治疗为例,牙医有需要会请来麻醉科医生配合进行监察麻醉,让病人闻“笑气”及进行静脉注射镇静剂等等,以免病人一旦陷入恐慌而乱动身体、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总括而言,“睇牙”切勿讳疾忌医。大多病人害怕检查牙齿的原因,是想逃避自己牙齿有问题的事实,但愈害怕及逃避检查牙齿和治疗,病情便可能愈发恶化。曾有病例起初只是进食时不慎整崩部分牙齿,但牙齿在缺乏护理下遭受感染及疼痛,又因害怕睇牙而一再延误治疗,最终要拔牙收场。面对害怕睇牙的病人,必须先建立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进而鼓励病人接受详细检查和治疗,逐步改善牙齿问题,击退恐惧心理,保护牙齿健康。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