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颈部折位变黑 又有大肚腩 暗藏严重健康风险
有见过小朋友颈部折位黑黑的吗?不少人以为是卫生问题,但总是擦不走,这些情况多数是“黑色棘皮症”引起,与胰岛素阻抗有关,常见于肥胖儿童。肥胖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父母不应再抱有“小朋友肥胖是福”的观念,越年幼出现肥胖,日后患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在现今生活习惯及饮食文化下,如何协助儿童减重,是一大议题。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香港肥胖学会创会会长袁美欣
虽然现代人较以往著重健康及体重管理,但儿童肥胖比例仍然高企。卫生署最新调查显示2022/2023学年小学生肥胖比例达19.5%,即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重。本港儿童肥胖与生活及饮食习惯有密切关联,包括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例如经常进食加工食物或买手摇饮品;缺乏足够户外活动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加,造成久坐不动等。上述调查更揭示近94%的学生,未达到世卫建议的每日进行最少60分钟中等至剧烈程度运动量。
肥胖最直接反映在体重上,但笔者想家长特别留意肥胖小朋友另一些健康警号,其中一个就是“黑色棘皮症”。当身体胰岛素偏高,就会令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造成黑色素沉淀,在一些关节或皮肤皱折位置,例如腋下、膝盖、颈部、手肘等,会黑黑一片,甚至皮肤粗硬。此症好发于肥胖人士,包括儿童,代表胰岛素阻抗,甚至有糖尿病前期或已经患有糖尿病。年轻人有黑色棘皮症,多与糖尿病相关,还有其他疾病亦会引起黑色棘皮症。
笔者见过最年轻就有胰岛素阻抗的病人是年仅13岁的女童,身高160厘米但体重超过80公斤。她的肥胖除了与家族遗传相关,亦源于她就读中学后饮食习惯变差,经常吃零食及少运动的生活。她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相信亦是大部分学童的常态。
另一个健康警号是腰围。并非所有肥胖身型的健康风险都一样,当中,中央肥胖的身型对健康影响最大。本港学童的腰围正常值没有统一定义,但如果小朋友有“大肚腩”,反映内脏脂肪过多,属中央肥胖,亦较一般人患上脂肪肝的风险为高。
传统检测脂肪肝要透过肝穿刺去评估脂肪积聚量,或靠肝脏超声波作检测,肝脏脂肪含量11%至33%属轻度,34%至66%属中度,高于66%属严重,可诱发并发症,严重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父母要特别留意肥胖的子女有否上述黑色棘皮症或大肚腩问题,做好体重管理,相关风险可显著降低,例如在成年人减重5%至10%,已可逆转脂肪肝问题。不过,减肥从来不易,对小朋友来说,从饮食及生活习惯入手较为容易。卫生署调查发现本港近88%学生进食不够蔬果(每日少于4份),从小培养进食蔬果的观念,可有效引导小朋友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家长亦应鼓励小朋友多进行户外活动,即使去公园玩,都好过在家打机或看电视。
最近,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刺针》最新研究指出,单靠BMI(体重指标)去评估肥胖有不足之处,建议要考虑体脂分布、有否并发症、腰围等指标一并检视,去判断是否患有临床肥胖症。因此,即使小朋友身型不算肥胖,但若有大肚腩,家长亦应警惕,及早管理小朋友体重,亦能及早逆转日后“手尾长”的健康问题。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