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轻视脸上冒出小肉粒 随时“疣”作怪
脸上突然出现凸起的肉粒,看似是普通油脂粒,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越长越多,有可能是“疣”作怪。长于脸上的疣外观与油脂粒及汗管瘤看来相似,容易令人有所混淆。须注意疣具有传染性,为免“满脸粒粒”影响外貌,甚至传染他人,下文会介绍三大简单识别疣的方法,引导患者及早治疗和处理。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
疣是由过滤性病毒“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导致的皮肤增生,多属良性,患者会长出肉色或啡黑色的肉粒。疣本身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地方,常见部位是脸、颈、身及手脚。生疣而坐视不理,可能随时间而越生越多,数量可以达至数以百计或以上,甚至可能传染他人。
疣大致可分为扁平疣、寻常疣、性病疣及足底疣。今次先集中谈谈当中常见于脸上出现的扁平疣,皆因扁平疣表面光滑,大多呈肉色,“小肉粒”一样的外观及大小,与油脂粒及汗管瘤相似,容易令人混淆。要识别以上三者,可以从出现的位置、对称及颜色著手。
(一)位置:油脂粒一般出现于油脂分泌旺盛的T字位;汗管瘤属于眼周汗管细胞增生,多数长于眼睛附近。反观疣可以于脸上任何地方出现。
(二)对称:脸上的油脂粒及汗管瘤多数是对称分布,而疣则不同。
(三)颜色:油脂粒及汗管瘤以肉色、淡黄色等浅色为主。而疣除了呈肉色,亦可呈啡色及黑色等等。
疣与油脂粒及汗管瘤不能混为一谈。举例而言,若患者误将疣错认为油脂粒去挤压,有机会令疣病毒“随手”传染至脸上或其他部位,甚至传染他人。对于皮肤病症,“触摸”及“挤压”大多不会有所帮助,反而有机会弄巧反拙,令皮肤进一步受感染或受损。
上述三者的治疗方法亦有所不同,扁平疣主要采用冷冻治疗、二氧化碳激光及电灼治疗三种方法。冷冻治疗以低温液态氮气破坏及消灭疣。二氧化碳激光则可以精准地清除疣。而电灼治疗透过高温电流去疣。汗管瘤亦可以透过以上三种方法,加以改善。至于油脂粒未必需要特别处理,可以透过做好洗脸及控油,减少冒出油脂粒。
不少病人或单凭眼见疣数量较少,自觉病情轻微,自行购买水杨酸药品涂于患处,以望“脱疣”。虽然水杨酸可以溶解及破坏备受感染的皮肤角质,使疣慢慢脱落,但水杨酸在治疣方面,大多建议用于手脚等身体部分较佳,用于脸部则需要非常小心。曾有病人将水阳酸用于脸部后弄伤皮肤,原因可能与涂抹份量过多,或是涂抹“出界”有关。当使用水杨酸药品后,产生灼热感、皮肤破损或溃烂,应立即停用。
虽然生疣不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影响,但满脸粒粒亦影响仪容,建议患者及早求医,以免耽误病情,否则越生越多疣之下,治疗难度自然加深,复原时间亦拖长。
我们对疣没有免疫力,痊愈后接触到新病源有可能再受感染。有化妆习惯的人士,康复后宜避免重复使用可能已带病毒的化妆用具及化妆品。日常出入公众场所时,亦尽量避免接触公用物品,例如自备拖鞋出入游泳池及自备个人瑜伽席运动等。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