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导演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8)|有没有大台?

撰文: 黄云娜
出版:更新:

“Be Water”(如水聚散)是2019年反修例风波的主要抗争策略,意指抗争不受形式所拘,要像水一样灵活流动,既柔软又刚强,既能迅速适应万物,又能汇聚成为强大力量。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得主、16座艾美奖赢家、国际殿堂级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拍摄的十集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Hong Kong Returns)第八集,以“暗流涌动”为主题来纪录“Be Water”;但他对这所谓“无大台”的策略感到不太寻常,也感叹风波对香港造成的伤害无法挽回。

柯文思曾在《香港:被掩盖的真相》的第七集中预告,下集集将向观众呈现,经过“编辑”的资讯如何演变成为引发“暴乱”的工具和武器。来到以“暗流涌动”的主题的第八集,他先提到示威者透过“Be Water”策略持续制造街头混乱,事后再迅速透过地铁转移至其他地方,但这也无可避免地与车厢内不认可他们行为的乘客发生争执。

2019年8月31日的“太子站冲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场街头抗争结束后,示威者如常乘搭地铁逃离现场,期间与乘客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及后有人报警,速龙小队和防暴警察到场。资深专栏作家Nury Vittachi这样描述当晚事发经过:当地铁停在太子站,港铁要求所有乘客停车,一些示威者把黑衣换成其他颜色,“这时很难分清谁是乘客谁是示威者,警察逮捕了他们认定是示威者的人,但看起来像是在抓乘客。”

这场景被很多传媒形容为“无差别袭击”,事后确实也有一些被殃及的市民现身说法。

Nury Vittachi续说,在事发现场,警察很快意识到他们没有办法把伤者送到安全地带,因为地铁外面包围了很多人,而这些人甚至在站外哭诉警察不要杀人;直到翌日,网上开始疯狂流传,“警方之所以要求关闭太子站,是因为他们在站内杀了人,要毁灭证据。”而尽管警方已经及时澄清,并引述医管局声明当晚没有接收任何死亡个案,但相关谣言却是越传越广,“721唔见人,831打死人”的口号更是漫天飞扬。

“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背后的策略是把示威者从故事里拿开,把警察放到最中间,于是示威者消失了,故事变成了,警察殴打太子站地铁上的乘客。”Nury Vittachi认为,很多记者都没有意识到事件已被“偷梁换柱”,“但这不是记者的错,他们的主编和所在的媒体都渴望一个可以赚眼球的简单故事——英雄的年轻人反抗邪恶的帝国。”他提到,例如香港主流民意从不赞成独立,“但西方报道看起来像是每个香港人都支持激进的泛民派、大家都想推翻政府”,而这种论调一面倒,没有正反意见并陈。

柯文思形容,“太子站冲突”激起千重浪,点燃了最具暴力和毁灭性的念头。看着越发激进和不可收拾的局面,他忍不住质疑:“这真是来自底层、没有大台的人,希望通过革命呼吁改变吗?还是什么更险恶的招数?也许是某种策略,偷偷地在策划和编排。”

地缘政治风险分析师Phill Hynes也对示威者设定的议程和背后的资金表示怀疑。首先,他认为“攻击警察”是经过示威者的精心策划,得以令一个诉求变成“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即使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后来宣布搁置修订《逃犯条例》也能够继续维持抗争;其次,他直指抗争涉及美国国会的资金援助,但他并没有出示证据,而是认为整个策略与美国对华政策如出一辙,“把香港当成武器攻击中国、诋毁中国共产党,他们甚至做好了要牺牲香港的准备,目的就是为了箝制中国...香港仅仅是这棋局里的一颗棋子。”

“所谓‘无大台’根本是一派胡言,运动呈现高度组织性、多层领导架构、负责不同议程。”Phill Hynes认为,反修例只是“导火索”,“炸药早就准备好了。”

柯文思则不置可否:“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先就安排好的,我不得不说实施得很成功。”但他更关心的是,“一旦伤口被撕开,就不会有愈合的机会,修例是搁置了,但损失也造成了,事情后来扩散成了一场慢动作般的历史性战斗——为了拯救香港的灵魂。”

柯文思早前接受《香港01》独家专访,直言对于欧美媒体把反修例风波简化成“牛仔与原住民之争”感到愤怒,希望透过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补充空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亦冀几经撕裂的香港人放下成见、化解矛盾。《香港01》获授许可权期转播《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向读者呈现这位英国导演眼中的“危险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