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奥斯卡得奖导演重组修例风波 柯文思:冀港人解开仇恨

撰文: 刘彦汶
出版:更新:

2019年6月空前爆发反修例风波。多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得主柯文思(Malcolm Clarke)当时身处香港,与各地媒体记者一样带着拍摄团队走访冲突街头,将所见所闻辑成十集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Hong Kong Returns)。柯文思接受《香港01》独家专访,直言对于欧美媒体简化事件成为“牛仔与原住民之争”感到愤怒,希望纪录片能够补充空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他又形容,2019年的香港“不是一个幸福的地方”,但愿香港人能放下成见,互相尊重、化解矛盾。《香港01》获授权转播《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向读者呈现这位英国导演眼中的“危险年代”。

愤慨欧美媒体报道偏颇
重组修例风波平衡各方

曾获4次奥斯卡提名、2座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16座艾美奖(Emmy Award)及5座有线电视杰出奖(CableACE Award)的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在未成为独立制片人之前,曾于英国广播公司(BBC)任职。他接受《香港01》专访时形容媒体业及电影业是“他的世界”,但对于“那个世界”就香港反修例风波的偏颇报道感到愤怒及失望。

“这次冲突事件被欧洲与北美的媒体简化了,他们将其简化成‘一班勇敢追求民主的年轻人反抗霸道的中国’。我对于这些报道感到愤怒,因为这是不真实、不准确的报道。这件事比起他们在报道中所描述的更为复杂。”柯文思开宗明义指出,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自己在示威街头上所看到的一切有所落差,于是决定将自己和团队在香港所拍摄到及收集到的影片辑成纪录片《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希望借此平衡各方资讯。

该纪录片几乎贯穿整场反修例风波,由6月9日的示威行动,至11月底的“理大围城”,很多关键冲突场面都被辑录在内。柯文思更把思考视角拉阔到“深层次矛盾”,从港英殖民开始探索矛盾根源,认为其中一大问题在于香港未能妥善处理“殖民心态”。

柯文思曾于2013年凭作品《第6号女士》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美联社)

致力从不同角度探究成因
无奈香港“难以做到平衡”

柯文思亦采访了新民党行政会议成员兼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被视为“中间派”的前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法新社前总编辑魏斯哈特(Eric Wishart)、《南华早报》首席新闻编辑云丹拉图(Yonden Lhatoo)等人,冀从不同持份者的角度理解风波成因。

不过,纪录片较少辑录涉及警方执法争议的场景,包括过度使用武力、开枪等。柯文思解释,他曾请求警方让他们随队拍摄,但警方似乎不想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而拒绝。他认为警方确实有过于暴力的反应,但示威者的行事作风亦比较激烈(hardcore)。

另外,纪录片未有呈现直接访问民主派人士的片段。柯文思表示,他在采访过程中尝试与各个阵营的人物交谈,但他坦承,由于《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一些他觉得很不错的访问最终无法在纪录片里呈现,“这是香港的一个问题,很难做到平衡”。

《香港01》获授权转播《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将由明日(6 月23日)起每天连播两集,向读者呈现这位英国导演眼中的反修例风波。(受访者提供)

遇人身安全问题
冀港人放下成见

“我来到香港的时候,原本打算拍摄其他纪录片,是一部有关于在反修例运动之下,处于不同阵营的友情、爱情及亲情的转变。但是,我发现这项拍摄工作很困难,因为双方(黄蓝)阵营的人都处于恐惧之中,不愿意被拍摄。”谈及拍摄的艰辛,柯文思忆述有次在一场中环示威行动当中,打算拍下示威者在伞阵下更换变装的场景,结果遭到示威者“恐吓”要破坏其拍摄器材,“所以人身安全是最主要遇上的困难。”

柯文思坦言,自己不是一名记者,纪录片所反映的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他知道纪录片推出后或会引起争议,例如惹起一些人的讨厌,但他仍然希望透过短片去补充欧美主流媒体未有报道的一面,让观众有更多思考,而非只呈现一方的意见。

柯文思更希望几经撕裂的香港人能放下成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香港是个很复杂的地方,也明显地不是一个幸福的地方,至少在2019年不是。我没有住在香港,也明显不是研究香港的专家,凭我对香港有限的认识,我只知道这件事不是简单的‘牛仔与原住民之争’。如媒体不去呈现(真相),那就必须有一个人要这样做。”

柯文思坦言自己不是一名记者,纪录片所反映的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亦知道短片会引起不同人的反应。(受访者提供/Talia Goodwin摄)

柯文思早前接受《香港01》独家专访,直言对于欧美媒体把反修例风波简化成“牛仔与原住民之争”感到愤怒,希望透过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补充空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亦冀几经撕裂的香港人放下成见、化解矛盾。《香港01》获授许可权期转播《香港:被掩盖的真相》,向读者呈现这位英国导演眼中的“危险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