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HK新闻奖】香港01夺两奖 探讨精神科医疗体制、复康问题
由关顾精神病患者基金会“Mind Hong Kong”及香港启励扶青会主办的“Mind HK Media Awards 2018”,昨晚(15日)举行颁奖礼,《香港01》夺两大奖项。两个奖项均由〈01社区专题〉记者夺得。其中林可欣凭“失控人间系列”获“中文新闻记者”(Journalist -Chinese)大奖;麦佩雯则凭“我的复发日记系列”获“Speaking Out”大奖。
五大奖〈01〉三记者入围
已于英国举办逾20年的新闻奖“Mind Media Awards”,今年首次在英国以外地区举行,希望表扬香港新闻工作者优秀的精神健康议题报道,共收到过百份本地参赛作品。《香港01》于五大奖项范畴中,除了英文组别、学生记者组别及广播组别,其余三大类别皆入围三甲,包括“中文新闻记者”、及由评判团提名“Making a Difference”及“Speaking Out”奖项。
首届“Mind Hong Kong”评判团由多名国际及香港知名相关学者、精神病学专家等14人组成,包括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瑞凯德(Professor Keith Richburg)、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英国及香港资深传媒人Bryony Gordon、Diana Lin、中大心理学系教授麦颖思,以及港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树基等。
大会表示,奖项鼓励本地传媒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以持平客观及充分资料报道精神病患的议题。其中〈01社区专题〉记者林可欣凭“失控人间”系列获“中文新闻记者”大奖;亦入围评判团提名的“Speaking Out”大奖。
“失控人间”系列故事主角邵思敏,患上思觉失调及抑郁症13年,获治疗后终于去年亲撰自传《黐线》,讲述自己患病的经历。林可欣认为,思敏的故事是个精神病患者由自我标签到自我充权(self-empowerment)的经过:“若他们患病服药是一辈子的事,又多年未能消除别人的歧视目光,何不出书质问:‘我黐线又如何’,抗衡主流社会的误解。”
故事跟著拍摄思敏上班、做瑜珈、逛花店、服药和探访她的家,呈现精神病患者的日常,其实与一般人无异。该系列专题最后,描述思敏至今像一般人一样有时疲惫或心情低落时,会走到家楼下的公园发呆,整理自己的情绪,细想自己的一天;林可欣借此关注港人精神健康:“不单精神病患者,每人都需要梳理自己的情绪、思考生活遭遇。”
她感激主角思敏受访,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和心底感受,并感谢〈01社区专题〉团队,让她可长时间采访这专题人物故事,她说:“在网络资讯快速流转的年代,更加需要媒体深入报道社会议题,让读者了解议题的不同面向。”
“失控人间”系列
【失控人间.一】中学被欺凌、好友自杀 她活在思觉失调的13年
【失控人间.二】怕被知患精神病:吃药是一秒的事,害怕是一辈子
【失控人间.三】患思觉失调与抑郁 写自传面对过去:黐线又如何
〈01社区专题〉深入报道精神健康议题 专题需时间深耕细作
而另一位〈01社区专题〉记者麦佩雯凭“我的复发日记系列”,获评判团提名“Speaking Out”大奖,肯定她对追踪精神病患者复发故事的杰出报道。她亦入围“中文新闻记者”组别及“Making a Difference” 大奖三甲。
麦佩雯得奖后表示,香港生活节奏急促且充满竞争,不少人精神健康均出现问题。她曾做了一段时间的突发记者,经常接触伤亡事件及伦常惨剧,开始思考这些“伤口”的起源,或与社会资源及制度不公有关。惟碍于突发新闻的时间性,“记者总赶住为事故提供一个简短原因,以尽快让报道面世。有时只以一句‘事主有精神病纪录’了事,却没有仔细回溯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她认为,过份平面化的新闻资讯,让读者很易接收到“精神病患者是惨剧元凶”的形象,促成污名化(stigmatization),及进一步使精神病患者被社会孤立,造成恶性循环。她加入〈01社区专题〉后,多次撰写有关精神健康议题报道,希望为患者发声。“他们身上的所谓‘问题’、浮沉的经历, 除了是普通人眼中的‘疯狂’,更是他们拚尽全力为生存挣扎过的痕迹,不论对错。感谢01社区初创时,给予我很大的选材自由度,及深耕细作专题报道所需的时间空间。”同时,她希望仅以此肯定献予她的每一位受访者,特别是Gary及思敏。
“我的复发日记”系列
【精神病日记.四】52岁躁郁症患者:出院后入教会 但无亲人观礼
【精神病日记.图辑】一年换5精神科医生 躁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
01深度报道“看精神科的人”专题入围
而〈01深度报道〉记者黄雅婷亦凭“看精神科的人”,同样入围“中文新闻记者”组别。黄雅婷认为,香港的精神病患病率高企,公共精神科与公共辅导服务却不见增拨资源。她于资料搜集时发觉,有关服务的轮侯时间愈来愈长,服务的质素参差,最终病人深受其害。
因此她以精神科医生的一天为题,领读者看看当下精神科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再辅以早期与新病人个案说明精神科如何用药,并讨论当中引发的社会问题;亦访问了曾患抑郁症的社工,指出目前精神科与社会福利如何密不同分,探讨医务社工制度的矛盾;最后访问学者、精神健康促进会主席,检讨整个医疗福利体制的问题。
黄雅婷衷心感谢黄宗显医生、陈仲谋医生,与相关机构与个案的信任。“探访和撰文只是记者份内事,得奖与否并不重要”,她希望文章能引起政府和公众关注,检讨香港精神科医疗服务,令深受病魔困苦的病人能积极求医。
“看精神科的人”系列
【看精神科的人.一】密密做饮啖水都难公立精神科医生的一天【看精神科的人.二】吃精神科药三十年他的半生恍如白纸【看精神科的人.三】霍霍的故事当社会用药丸代替了教育【看精神科的人.四】王惠芬:那些年,我到精神科看病【看精神科的人.五】精神健康促进会主席:精神科输在起跑线上【看精神科的人.六】精神科是死症还是有救? 钟剑华谈改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