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深度】每日只验1000个——香港病毒检测数量偏低之谜

撰文: 郝子雨 黄云娜
出版: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逾三个月,至今(4月2日)全球有近93万人确诊;鉴于由欧洲返港病人造成本地传播链,香港进入第二波爆发,在过去一周暴增300多宗,累计有802人感染。然而,早在欧美港人自3月19日起大量回流之际,不少防疫专家已呼吁特区政府加强病毒检测,但当局每日只验1000个样本;直至上周,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再次促请当局加码至7500个,惟港府不但得过且过,更大玩“数字游戏”,指人均检测比率已属亚洲最高且前列全球。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始终掩盖不了每日检测数量偏低的事实,单以毗邻的深圳为例,每日已检测过万样本。全球严阵以待、刻不容缓之际,正是特区政府检视自身容量的局限,借助学界及民间实验室力量的大好机会,为支持打造“检测及认证”作六大优势产业的最佳时机。

袁国勇呼吁政府提升每日检测量至7500个样本,但政府只维持在1000个。(资料图片)

私企有心帮
政府不理会

“我相信每一个香港人,只要有能力的,都想为疫情做点事情。但能做吗?好像不行。警察做不完的,都会请民安队帮忙,为什么政府不给‘雇佣兵’机会?关于检测,大学教授、私人企业都可以提供技术、仪器上的帮忙,一家不够两家,一起努力才行。”谈及特区政府停滞不前的检测效率,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兼的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主席于常海也很无奈。

于常海名下的香港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早前成功研发一项快速检测新冠病毒技术——“增强型莹光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ERT-PCR),比起特区政府使用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灵敏度高出10倍,可以在4至5小时之内检测出病毒浓度较低的无病征隐形病患,而且试剂成本低至50元,更可一次性检测400个样本。他早于3月初去信特区政府,告知这项技术的存在,望能无偿捐赠给社会,可惜当局一直没有回应。

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主席兼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认为,政府应善用民间生物科技的力量,为更多人进行病毒检测。(资料图片)

官员排拒民间力量
玩数字游戏沾沾自喜

襄王有意,奈何神女无心。事实上,除了于常海的团队,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温维佳也联同其学生,研制出可于40分钟内检测新冠肺炎的仪器;理工大学早前也宣布成功研发快速诊断系统,可于一小时内成功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的40种病原体;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也有一项只需两小时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已适用于全球至少40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实验室——问题是,这些技术统统都没有被特区政府所吸纳,他们也就未能助当局一臂之力,提升病毒检测数量和效率。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黄加庆3月31日的说法,由1月至3月30日,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一共做了9万个新型冠状病毒测试;换言之,在过去90日内,港府每日平均完成1000个病毒化验。不过,黄家庆以此检测总数除以香港总人口所得出的人均检测比率,推算每100万名香港人当中就有1.2万人做了病毒测试,并与新加坡的6800人和韩国的7000人作比较,借此表达香港的检测量是亚洲最高且前列全球,却罔顾了日均检测数量偏低的事实。

单靠体温检测,可能已经不足以防御病毒传播。(资料图片)

为什么效率偏低?
卫生署答非所问

自特首林郑月娥于3月10日表示,卫生署和医管局每日检测约1000个样本而最多可提升至2000个之后,无论疫情有多严峻,港府一直都只维持相若的日均检测水平;直到3月28日,当局才表示每日化验多于2000个样本——这是什么概念?假如所有样本都来自新入境香港人士,以当日入境香港的4662名香港居民和其他访客计算,也只有不足一半人被检验,与袁国勇等防疫专家所提倡的全面检测相距甚远——为什么效率那么低?卫生署未有正面回应传媒查询,仅指已扩大检测计划,而目前各医院联网共有七间化验所提供快速测试——至于当中涉及多少人力资源、怎样才能提升检测效率至专家建议水平?署方也都答非所问。

反观邻近地区,以韩国为例,由疫情爆发至今已做近40万个检测,即平均每日检验4400多个样本,是香港的4倍。至于毗邻的深圳,早在2月上旬就批准28家医疗机构可以进行新冠病毒病侧——单是罗湖医院集团辖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每日已经可以检测200至400个样本,最多更可达致1000个;至2月中旬,深圳华大基因集团的日均检测量已经突破1万个,而每日检测通量可达致1万个的深圳大鹏火眼实验室也正式投入运作。

于常海建议当局建立公共样本库,供合资格科研机构取用,以促进检测技术的发展。(资料图片)

民间力量更具灵活性
政府人手、设备不足够

“香港政府完全只用自己的系统来做(病毒检测),但它忘记了,其实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都具备这个能力......为什么会有生物科技公司?就是为了技术的发展啊!”于常海说,政府未能借助民间的生物科技力量提高检测效率,“就像是黄飞鸿从少林寺出来自己开店,但当需要保家卫国的时候,却只能让少林寺的人去,那些在外面开店的大师呢?Sorry,不关你们的事。”

他认为,生物科技公司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比政府高得多,“可以随时请人,购买仪器,甚至做2到3个shift(轮班)来运作项目。做生意的人,会想尽办法去研究、去生产、去运作。”的确,根据《2017年医疗卫生服务人力统计调查》结果,香港合共有3426名医务化验师,当中已有八成受聘于医管局,但化验师分四大科目,而只有隶属微生物部的才会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早前有传媒报道,有化验师需要连踩两周而每天工作近13个小时,也有指政府试剂存量有限;但无论如何,就是不动用民间力量。

疫症当前,不少科研机构都为香港想出一份力,但政府似乎只依赖自家力量。(资料图片)

发展检测及认证作六大产业
让政府与检测行业共同抗疫

政府自己人手不足,奈何又唯我独尊,“只用自己的刀,而不考虑别的刀。就算你有很‘倚天屠龙刀’,它就是不给你‘磨刀石’,你就没办法把刀磨锋利。所以很多人没法进行检测。”于常海解释,尽管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但他们需要更多的临床样本以进一步提升能力,“临床样本就是我们的‘磨刀石’,我们需要用‘磨刀石’来磨刀,这样才会更锋利。”

然而,当政府坚持依赖自家资源而把民间力量排除在外,“那还需要我们这些生物科技公司来干嘛?......只能自己去找一些‘沙子’来磨刀,例如帮小型的公司员工进行检测等等......有的化验室、公司如果想要拿到医院样本,甚至会动用关系,但我觉得用关系解决问题在香港是不应该出现的。”他建议当局建立公共样本库,供合资格科研机构取用,以促进检测技术的发展。

疫情排山倒海袭来有如一场战役,僵化的应对只会让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变成抗疫绊脚石。于常海问:“沙士过后,大家都觉得它(大型公共卫生危机)不会再来了。现在疫情卷土重来才发现,其实全世界都没有准备好,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准备好呢?”

让我们用一组有趣的数字来回答这个问题——在2008年至2016年间,被特区政府列为“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检测及认证”业的增加产值占,只由2008年的45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73亿元,其GDP占比维持在0.3%;而相关就业人数,也只由1.24万人增加至1.4万人,仍然占整体就业人口的0.4%。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应意识到医学测试行业的规模与潜力,并效法世界其他地区,持续发展和重视我们本土的私人医学测试行业,减低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下的负担,让政府与检测行业共同抗疫。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K房、雀馆延迟关闭之谜——谁在制造防疫漏洞?

【肺炎口罩.深度】网购口罩频中伏 揭香港电商发展“龟速”之路

【港铁出轨.深度】公营机构何以沦为毋须问责的“独立王国”?

【深度】万人吹捧到网络公审——13岁“鸡丁”怎变黄蓝撕裂牺牲品?

【新冠肺炎.深度】传媒别“传毒”——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污名化!

【深度】迫“口交”、掴32巴、10童围殴——童党欺凌谁之过?

【区议会.深度】公园命名闹剧之外 还有哪些“骑呢”动议?

【新冠肺炎.深度】检疫设施反反反不完 揭港府社会三大落后

【新冠肺炎.深度】“佛系”检疫频闹笑话 星台韩靠脑又靠吓

【新冠肺炎.深度】停课不停学的成败关键

【肺炎.深度】为求“革命” 不惜揽炒 就可牺牲基层利益?

【武汉肺炎.深度】接回滞留湖北港人的几点思考

【肺炎.深度】澳门连续13日无新增个案 抗疫神话这样炼成的

【武汉肺炎.深度】“盲抢”背后 谣言满天飞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这堂经济课 港府完美示范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