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挑战︱民主的中国方案 “全过程人民民主”待扎根破圈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这十年”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化一路走来。“民主”,既是人类近代发展史两百多年来的“主旋律”,也是时代前行不断发展中的“进行式”。对中国来说挑战尤为艰深,一来如何摸索建立一套强化内部认受性的民主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政治改革领域必须攻克的一道关卡;二来又是扭转西方“民主”话语一言堂现状,以及撕下外界贴在中国身上“不民主”负面标签的一道难题。二十大之后,中共如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落地扎根:对内强化认受性

首先,是内部“认受性”的关卡。中共自1949年建政以来,学界一般认为其统治认受性经历了从革命到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从而获得统治正当性;1979年确立改革开放路线之后,经济发展快速腾飞,令中共的统治正当性得以延续。如今,政治领域的转型改革,成为摆在迈入第二个一百年的中共眼前,从革命党蜕变为现代化执政党的下一步。

中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政治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与参加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的中外居民交谈,详细询问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情况。(新华社)

其中的一个节点,即习近平2019年11月2日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时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说。当时他与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交流,首次提到“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其后“全过程人民民主”频密出现在习近平和中国政治各项重要文件之中,包括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同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份“历史决议”等等。究竟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2月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有如此定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从这份篇幅长达2万余字的白皮书中,看得出来中共对自身现行的政治运行体系进行了拆解,包括人大、政协制度,八大民主党派和中共之间的多党合作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细节”,特别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相结合等优势,统括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其中还以小贴士(small tips)的方式,举“十四五”规划草案透过座谈、网络广泛征求意见,作为人民利益要求畅通表达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的证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2月4日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国民主价值理念、发展历程、制度体系、参与实践和成就贡献。(资料图片)

然而,在各种官方宣示和说帖之外,人民的实际感受应该更是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是否真正地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多次强调“自我革命”的重要性,既要落实在党内民主,更要外延到因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政治生活当中。

今天的中国比过往开放,民主参与程度较大,但相对于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人们急速增长的政治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共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需要为中国建设一个提升执政效率、为人民服务具有品质,同时不断在开放、透明、参与、监督等面向进步和优化的政治架构,特别是破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个大坑,以此作为中国长治久安的基础。

比方说,内地各地因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所引起的民意反弹,官方应该更为科学地应对和处理,这就是让人民真实“有感”的契机。如同白皮书前言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疫情大大地改变了全球政治和社会运作模式,中国当然不会自外于此,中共屡屡宣示“不忘初心”,借由建设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习近平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便应该是中共跨越二十大之后依旧不忘的初心。

突围破圈:对外争取话语权

其次,是外部“话语权”的难题。新中国建政以来,成功打破了过去“挨打”和“挨饿”的局面,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解决“挨骂”的问题,更是刻不容缓。长年以来,“不民主”一直是中共饱受国际话语诘难的一环,就像台湾研究中共的权威专家杨开煌所说,中共缺乏一套政治学上的系统论述,以至在国际舆论场处于“防守”的位置。

但杨开煌同时还乐观地期待,“全过程人民民主”应是在经济上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又译作芮摩、拉莫)提出“北京共识”论述后,在政治学科的建设方面由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的重要论述。值得两岸知识精英共同努力,从中国政治的理论上、逻辑上、实践上进一步建构完整系统性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理论,开辟新的“民主”路径。

平心而论,不管是杨开煌看到的困境或是期望,确实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集中于“民主”的被动状态。特别是中美结构性矛盾深化、大国博弈台面化之后,“民主”这个政治制度概念,又被西方进一步上纲、异化为剑指中国崛起的进攻性武器。比如去(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与拜登(Joe Biden)举行视频会晤时,强调了民主是“丰富多彩”的倡议想法;拜登在不久之后的12月9日至10日,大张旗鼓号召“民主盟友”们举行“民主峰会”,宣称要“对抗专制”、“防范权威主义”,很明显地是针对中国而来的一场国际动员。

不过,拜登的大动作,同时也折射了眼前西方民主的危机。西方民主的诞生,奠基在对于个人财产和保护资本的前提上,当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时,要求“去管制”和“小政府”,民主制度变成资本家和资本集团的“保护伞”,不是为人民服务,反而是为资本家服务。与此同时,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个基石:多党竞争,随着社会利益圈层化分殊而走向了零和式的竞争,民主进一步沦为争权夺利的大型拼斗场,更加深了社会的分化与冲突。

美国国会大厦在2021年1月6日发生大规模暴动事件,大批支持特朗普群众持武强行闯入国会,试图阻碍确认拜登当选总统的会议,国会殿堂遭占领,以及政府官员趴地躲避攻击的画面震撼全球。(Getty Images)

今天的美国就是一个明证,当特朗普(Donald Trump,台译作川普)支持者冲进国会大厦的那一刻,便注定揭露了西式民主积累下来的阴暗另一面。除此之外,一向以“民主”作为“反中”外衣的香港和台湾,近年来街头上涌现的“占中运动”、“反修例运动”和“太阳花运动”等等,其实也都是民主价值被政治意识形态颠倒之后所出现的动荡。

当原来被推上神坛、被形塑为“灯塔”的西式民主走向失能与失灵之后,恰恰是民主的“中国方案”跃上国际话语舞台的一个机会。在中共的认知中,并无意走回苏联的老路,而是不断强调民主的“多样性”,按《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的说法,亦即:

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人类民主事业的真正阻碍,不是民主模式的差异,而是对他国民主探索的傲慢、偏见和敌视,是把本国民主模式强加于人的“唯我独尊”。人类政治文明的百花园之所以绚烂多彩,正是由于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国应坚持平等非歧视原则,相互尊重彼此的民主模式,既致力于本国探索,又加强交流互鉴;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换句话说,中共很清楚发展符合自身国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并没有要挟着船坚炮利对外输出,也没有要取代既有的其他民主体制,而是作为人类民主政治形态的一部分,用实际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在政治、民主、政党等层面的优势。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教授李怀印在《欧洲中心主义的迷思与现代国家形成的中国路径》报告中提及,认为只有一人一票的代议式民主才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真正体现,这种认知本身就是“欧洲主心主义”迷思的表现之一。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和运作,确实是存在着为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想像,贡献另一条选择路径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开局起步:政治现代化考验

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显然有义务为世界民主发展的多样性做出贡献。西方的政治理论并非真理,但中共必须给出自己的民主模式和理论。只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就能避免像是西方民主政治被资本主义绑架的可能。

既然如此,中共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样的理念,还必须更为清晰地说明什么样的民主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如何让一党执政展现其民主性。这并非只是为了回答某些政治偏见者的批评,而是必须积极建立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民主机制,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挑战。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想在民主的国际舆论话语场上“破圈”而出,靠的也必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不断自我优化。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新华社)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对于“民主”的评断标准有如下两段表述: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中共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而即将到来的二十大,可视为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布局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那么“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核,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符合前述两段中共对“民主”的评断标准,不只是用以回应西方的质问,更是对自己的一大考验。如何对内落地扎根、对外话语破圈,这个挑战在二十大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