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后台湾可保留现有政治制度” 北京突围武统话语陷阱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9月18日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节目《60分钟》访问,第四度抛出倘若中国大陆武统台湾,美国将会派兵协防的承诺。一如前三次的经验,美国白宫等行政部门随后澄清对台政策不变。无论是口误、失言,抑或是刻意为之,这位外交老手的“保台”之说,每每卷起两岸和国际舆论场关于台海战争的话题。

各方专家纷纷解读拜登的用意,例如台媒《联合报》报道,曾任职五角大厦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唐安竹(Drew Thompson)表示,拜登言论并非毫不含糊,他的观点并未真的改变;从美国防卫具体本质来看,美国不一定会派兵前往台湾。两岸问题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则认为:“在我看来,(美国)‘战略模糊’正遭到削弱,取代它的更接近‘战略混乱’,而非‘战略清晰’。”

还有一些解读出自于美国国内政局的背景,指出在期中选举将届之际,为了不让共和党批评其对华软弱,拜登必然会在台湾问题上表达强硬,甚至得以与正在审议中的《台湾政策法》形成一系列的组合拳,在“一中政策不变”的口头掩护下,往“战略清晰”前的“战略模糊”缓步前进。

9月18日,拜登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节目《60分钟》访问时,当被问及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武统,美军是否会防卫台湾,拜登明确表示,美国将会派兵防卫。(AP)

美国划设台海终须一战稻草人

解读拜登的协防台湾之说,以及美国近来政学界出炉的各式武统时间表,当然从地缘战略和美国内政的角度切入是一种方法。但如果从中美国际话语竞逐的比较视角来看,或许能够更为全景式的看出涉台话语背后的玄机。

拜登多次在接受媒体访问或提问时顺势丢出“军事协防台湾”的说法,其中一个目的在于让台湾和国际政治舆论场的讨论都限定在“台海终须一战”或是“中国武统台湾”的范围里面。比如拜登上台后重建民主盟友关系,不管是造访欧洲或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地,必然要在会后声明带上一笔台海“和平稳定”的期望。这个做法无非是要给外界建立一种认知,即北京正在破坏台海的和平稳定,将为无辜的“民主台湾”造成炮火牺牲,从而使得国际政治的压力都涌向北京身上。

尽管中国屡次重申“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也不会否定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但只要美国在各种场合反复论述“军售”、“协防”、“保台”等等,北京自然成为台海战争想像的唯一标靶,被妆点为“战争输出者”,特别是搭配俄罗斯开启乌克兰战火的宣传,中国在国际舆论战场上能出手伸腿的空间变得格外被动。凡事被贴上一张“台海战争风险”或是“中国威胁”的标签,连台湾也完全陷入如此的认知之中,民进党政府因此能够好整以暇地一边宣称“追求和平”,另一边与美国政客不断挑动台海。

2021年欧美峰会首度将“台海和平稳定重要性”纳入联合公报,重申维持印太地区自由开放,以及强烈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东海及南海现状的意图。(Facebook/Joe Biden)

北京统一后论述扭转话语被动

不过从北京近期的对台论述来看,似乎有意打破这个被动的局面,新辟一个由其主导的话语战场。最为明显的讯号,在于中国站定“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之外,不将回应的精神与心力放在“战争”或“武统”的议题,而是将重心挪移到“统一后”的论述。

可以看到,国台办副主任刘军川于去(2021)年10月29日透过视频出席在湖北宜昌举行的第四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算是首度明确宣示统一后“台湾的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往后类似的统一后治理蓝图便不断出现,包括今(2022)年8月10日出台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统一事业》白皮书,当中第五部分更是着重描绘了北京方面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的光明前景”构想,重申“台湾的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还强调“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台办官员盘点了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情况。中央台办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回应记者提问时,再度提及两岸统一后“台湾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对话对象锁定了台湾人民:“长期困扰台湾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众多难题,可以在两岸融合发展、应通尽通中得到解决”。

9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台办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马晓光答记者问提到,“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制度”。(香港01直播截图)

承诺统一后尊重原有社会制度

此外,马晓光的发言还有一个重点,即他表示“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制度。台湾同胞可以在和平安宁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马晓光口中关于统一后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得到充分尊重的许诺,则延续于习近平201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两岸分裂分治超过70年,台湾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大陆不尽相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就包括了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也成为台湾社会在面对两岸问题时的最大心理障碍,内心恐惧原有熟悉的社会运作方式被“没收”、被“并吞”。因此在许多敏感争议话题发生两岸民意对撞时,台湾舆论往往会拿出“民主”、“自由”等元素既作为矛也作为盾。大陆官方在“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承诺,目的便在于对台湾民众的心结、心魔去下功夫。

2019年1月,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资料图片)

秦刚表述台湾政治制度可保留

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表述,是中国驻美大使秦刚8月16日在华府接受路透社、美联社、彭博社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Axios》记者提问如何看待台湾民众压倒性地不希望被大陆统一,秦刚有一段被忽略的回答:“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对和平统一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善意。统一后,台湾现在的政治制度可以保留。‘两制’本身就是民主”。

“统一后,台湾现在的政治制度可以保留”,这段话能够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官方网站上查到,本身就具有“官方认证”的涵义,而且还是从秦刚这样一位高级别驻外大使口中说出,不太可能只是随口一提。更重要的是,他发言的场合不是在国内,也不是针对台湾,而是面向美国主流媒体,目的之一应是要打开美国和西方世界对于“一国两制”内涵的讨论。

要知道“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定义不尽相同,前者在一地区的体系运作中位阶更高,对后者也发挥着决策性的作用,其中包含了选举方式、政党系统、官员组成、政府组织等要素。“统一后,台湾现在的政治制度可以保留”的承诺,可说是比“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具有更大、更多、更广泛的弹性空间。

8月16日,秦刚大使在华盛顿接受美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答复记者提问时说:“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对和平统一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善意。统一后,台湾现在的政治制度可以保留。‘两制’本身就是民主。”(中国驻美大使馆网站)

突围西方划设的武统话语陷阱

秦刚这一番表态,在北京给出的统一谈判方案以及统一后治理蓝图中,应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论述节点。一来代表着中国绕开了美国和西方设定的“台海战争”标靶,不在这个问题上随之起舞、为之纠缠,而是把讨论的方向推进到了“统一后”,逐步让国际政治关于台湾问题的舆论聚焦于此,不怕争论,就像日前军演向国际社会放出的讯号一样,让世人慢慢熟悉一个“统一后的台湾”正在实现。

二来,也是对台湾内部“民主拒统”论的挑战和消解,可以保留现有的政治制度,针对的就是台湾人民最为恐惧担忧的“心理黑洞”。同时不断强调财政用于改善民生,也是针对台湾社会日益加深的公平正义等结构性矛盾。

当然,“一国两制”长年在西方和台湾受到污名化,还经历了香港前阵子的政治动荡,要化解外界和台湾的负面认知,中国在实际作为和宣传上要做的努力还有太多挑战,很难单靠秦刚或国台办的表述就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

然而,已经能看到北京正在超越“台海战争”这道话语泥淖,不掉进西方划设的“武统”陷阱,从“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治理”议题开出新的想像空间,突破意识形态的重重壁垒。这套论述将如何演进、充实,并且在国际和台湾舆论场上占到一定的话语权,相当值得进一步重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