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专注训练 愈易有“跑者膝”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随著本港的马拉松跑季踏入尾声,也是大部份跑手正视双脚痛症的时候。在密集的训练周期,双脚的劳损积少成多,除了常听的亚基里斯腱或足底筋膜炎之外,牵涉俗称“跑者膝”的髂胫束综合症或髂胫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简称ITBS),也常于催谷太甚、拉筋不足的跑者出现。如果持续于上落楼梯时,膝盖外侧感到针刺般的疼痛,痛感甚至影响走路或站立,宜尽快寻求中西医和物理治疗师的专业协助。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物理治疗师兼中医陈镇晖

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物理治疗师兼中医陈镇晖

髂胫束(Iliotibial Band,简称IT Band)是大腿外侧的主要筋膜,从髋部外侧的髂嵴,沿著大腿外侧往下,接到小腿上方处。髂胫束也是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和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两块肌肉的延伸,是负责稳定膝盖动作的组织,与大腿外展、伸直、旋转等动作都有关系。

髂胫束(Iliotibial Band,简称IT Band)是大腿外侧的主要筋膜,髂胫束症候群 ( ITBS)通常与过度使用、姿势不良或肌肉不平衡等有关,反复摩擦就会导致肿胀、发炎,产生膝盖外侧痛、大腿痛(外侧)、上下楼梯痛等症状。(资料图片/霍芷晴摄)

髂胫束症候群 ( ITBS)通常与过度使用、姿势不良或肌肉不平衡等有关,反复摩擦就会导致肿胀、发炎,产生膝盖外侧痛、大腿痛(外侧)、上下楼梯痛等症状。

1.使用过度:反复伸曲膝盖的动作,导致IT Band不断摩擦而致。尤其常见于运动员于训练周期时,突然大幅增加训练量(例如由每次跑半小时,突然增至每次跑两小时)引起。2.肌肉无力:本身的腹肌、臀肌或髋部肌肉太弱或弹性不够; 未做足热身或伸展动作就开始训练、没有收操;又或训练组数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够等,都会导致扩筋膜张肌过度代偿而绷紧,因此损伤。
3.训练场地:如果跑手经常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跑,或固定跑马路的某一侧,日积月累,双脚受力及发力都不平均,也会增加IT Band受损的风险。
4.结构问题:女性骨盆较宽、骨盆倾斜、O型脚 (退化性关节炎)、又或有“长短脚”,跑步或膝盖弯曲至超过30度,髂胫束较容易产生摩擦,受压较大。
5.长时间维持“莲花坐”姿势:部份人士喜欢长期把双足放到大腿上,这种坐姿会导致筋膜摩擦,从而受损。
6.经常穿著鞋底磨蚀或左右两边不平衡的跑鞋。

髂胫束综合症,轻则在运动后感到膝盖外侧筋膜绷紧或酸痛,但未影响日常活动;持续的钝痛,并于跑步或长时间行走期间痛楚加剧,则步入中度损伤;严重者,会有强烈刺痛或撕裂感,膝盖甚或肿胀,影响走路、站立以及日常活动,肌肉力量亦见明显下降。

随著本港的马拉松跑季踏入尾声,也是大部份跑手正视双脚痛症的时候。在密集的训练周期,双脚的劳损积少成多,除了常听的亚基里斯腱或足底筋膜炎之外,牵涉俗称“跑者膝”的髂胫束综合症或髂胫束症候群。(Getty Images)

由于膝痛是髂胫束综合症的主要症状之一,需与其他膝部痛症区分,方能对症下药。例如:

膝盖外侧痛:外侧半月板损伤、外侧副韧带扭拉伤
膝盖前侧痛:髌骨股骨症候群、胫骨粗隆骨骺炎、髌前滑囊炎或股四头肌键炎
膝盖内侧痛:内侧半月板损伤、鹅掌肌滑囊炎或退化性关节炎
膝盖后侧痛:贝克氏囊肿、腘肌症候群、坐骨神经痛

除此之外,胫骨平台骨折、十字韧带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风、腰部或臀肌的转移痛等。膝盖疼痛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咨询骨科医生和物理治疗师,找到病因,根据具体情况对应处理,制定个性化的全方位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髂胫束综合症之所以被称为“跑者膝”,除了大部份患者都有跑步习惯,当中也有不少是能力较高的精英跑手,训练时间表越密集,受伤风险也随之增加

髂胫束综合症之所以被称为“跑者膝”,除了大部份患者都有跑步习惯,当中也有不少是能力较高的精英跑手,训练时间表越密集,受伤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恰当处理和治疗“跑者膝”?下一篇文章分享。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