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控制食欲的窍门
新年绝对是食指大动的时候。享受佳肴的时候,大家有否想过食欲从何而来?为何总是感到肚饿、吃不饱?节日过度进食,他日能否把食欲调节回来?其实,主宰食欲的是身体释放的荷尔蒙,了解其运作原理,就懂得调节食欲的窍门了。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营养师林诗敏
身体有数个机制调节食欲。第一,胃部在接近完成消化食物后,会释放“饥饿素”(Ghrelin),给予需要进食的讯号至脑下垂体;第二,身体为提供足够能量,胰岛素(Insulin)会将肝脏和血液中的糖份转化为能量,当耗尽糖份,血糖下降至低水平时,亦会产生食欲;而当进食大量高脂和高糖食物,身体会释放令人喜悦的多巴胺(Dopamine),也会产生想食的感觉。
长辈常说“越食得多,越易肚饿”,某程度上有其根据。除上文所述,经常高脂高糖饮食的人士,身体会依赖进食来释放多巴胺从而得到欢愉,就更有食欲;另外,在进食时,胃部会释放另一种相对于“饥饿素”的荷尔蒙(“瘦素”,Leptin),给予饱足讯息,但无节制地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就会打乱此机制,“唔识饱”,自然更易有肚饿感。
衡量食欲高低与进食多寡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饥饿量表(Hunger Scale)判断,1分为最饿,10分为最饱。如果食到“十成饱”、“顶哂角”的10分,你会感到胃胀、胃痛、反胃等生病般的不适(大家常说“食到撑大个胃”,其实不会);至于最被推崇的“七分饱”的7分,根据量表,你会感到饱腹,再食会有不适感觉。最理想的状态,应为3-6分的“开始有想食”至6分的“轻微饱腹”。
控制食欲的关键,可以从维持血糖水平、减慢胃部释放饥饿素等方向,针对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应以摄取足够蛋白质为优先,因为消化蛋白质的时间较长,能减低胃部排空而释放饥饿素,并有助肠脏释放Peptide Tyrosine(PYY)及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两种食欲激素,抑制食欲及减慢胃部排空食物。
除了蛋白质,五谷类食物带来的碳水化合物也是每日所需。选择复合性五谷类食物,例如红米饭、燕麦、麦包、粗粮、淮山,相较进食单糖或双糖类食物如糖果、朱古力、柠檬茶、白面包等,被身体消化及吸收的时间也较长,能延迟产生肚饿感。
此外,含丰富水溶性纤维的食物,例如麦皮、豆类、果肉、根茎类食物,能够吸收水份,使其停留胃部时间更长,同样有助延长消化时间。
高脂饮食习惯会影响身体依赖多巴胺,不过适量的脂肪类食物,例如牛油果、亚麻籽,又或以橄榄油煮食,也有助延长身体消化及吸收食物的时间,减慢饥饿素的产生。
生活习惯方面,保持充足睡眠原来也是控制食欲的良方。美国疾控中心就建议,成年人每日应睡7小时,较能控制食欲。此外,在进食时,保持专心一致、不受手机或其他事情打扰,慢慢有序地用膳,每餐进食最少30分钟,每口咀嚼30-40下,在科学上其实也有助产生果腹感。
以上是控制食欲的基本原则及背后的科学理念,下次会继续深入浅出,分享一些坊间“低食欲养成法”的效用及相关建议。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