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控制食欲的窍门(二)
上周介绍了身体产生食欲的机制及相应的饮食原则,今次谈谈坊间流行的“低食欲养成法”,例如每天一杯黑咖啡或绿茶、吃蕃薯等,部份确实有效,但也有部份食物与食欲控制机制无关,徒劳无功。以下详谈。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营养师林诗敏
还记得身体控制食欲的机制吗?胃部接近完成消化食物、肝脏和血液中的糖份耗尽、释放多巴胺(Dopamine)的时候,就会释放相应的荷尔蒙,刺激食欲,提醒我们需要进食以获取营养和能量。从饮食和生活习惯著手,帮助身体维持血糖水平、减慢释放产生食欲的荷尔蒙,是控制食欲以至食量的关键,亦是坊间五花八门的“低食欲养成法”方式。
1.每日一杯黑咖啡或绿茶
不少女士每早喝一杯咖啡或绿茶,认为咖啡因或多酚类物质,有助抑制食欲。咖啡因或多酚类物质能否减慢胃部排空食物的速度,减慢“饥饿素”的释放,目前未有充份医学证据支持。不过曾有研究测试饮咖啡的时机,对正餐食量是否有影响,发现在餐前3至4.5小时饮咖啡,其实对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餐前半至4小时才饮这杯咖啡,该餐食量的确会有减少。
2.多吃含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可以。这亦是均衡饮食的其中一个原则,而含丰富水溶性纤维的食物,例如豆类、麦皮、果肉,能够延长胃部消化食物的时间,减慢饥饿素的释放。
3.多吃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
有帮助。所谓低GI食物,即相较于其他食品,身体吸收后血糖提升的速度较慢。理论上,血糖提升越快、越波动,胰岛素释放速度也加快,饥饿感也随之而来;而低GI食物,例如苹果、奇异果、提子、牛油果、生菜、薯仔、菇类等,则能减慢胰岛素释放。
值得留意的是,烹调食物的方法有时也会影响。举例说,白烚薯仔当然能够保留其低GI的功效;但将其蒸熟后磨成薯蓉,相等于把薯仔的结构拆散,身体更容易吸收,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变相增加GI了。
4.定时、定量,慢慢进食
虽然这是传统智慧,但的确对于身体适应进食的模式,控制血糖以至饥饿素释放有帮助。至于何谓“慢”,相信不少人都听过正餐用膳的标准时间约为20至30分钟;除此之外,细细咀嚼食物也是关键,因为咀嚼也是让大脑接收饱腹感讯号的来源,笔者一般建议每口食物最好咀嚼15至40下、维持约30秒至40秒。
外国曾做过有趣的调查,找来45位人士分成三组,以三种不同速度吃意大利薄饼。结果发现,以平常时间慢1.5倍进食的一组,热量吸收较正常的一组少9.5%;以平常时间慢2倍用餐速度的一组,热量吸收更是少了15%。由此可见,进食时间的确影响食欲以至身体吸收热量的机制(概念与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类似,即专心致志地用膳,不被外界因素影响用膳时间及体验)。
5.健康的生活习惯
饮食使人快乐,而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从其他地方获得欢愉感觉,就有助减少对食物的依赖,从而控制食欲。特别对于有压力型饮食(Stress Eating)或情绪型饮食(Emotional Eating)问题的人士,假如能从充足睡眠、恒常运动等方法,减轻压力或焦虑,让身体释放更多的安多酚/内啡肽(Endorphins),就有助摆脱不断靠进食来释放情绪的既定模式。一个人未必有动力,多参与群体活动,与朋友一起出身汗,事半功倍。
6.营养补充品或调节荷尔蒙分泌的药物
控制食欲的补充品,最常提起的包括玛黛茶、瓜拉纳(Guaraná)、辣椒素等。这些食品不常出现在日常饮食当中,所以不少人都趋之若鹜;但以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它们对控制食欲来说效用不大,亦未具足够医学研究,证明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身体吸收热量。反而,进食过量的补充品,有机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例如胃痛、胃胀等。吸收大量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质素、身体吸收钙质的能力、血压水平等。
至于调节荷尔蒙分泌的药物,例如针剂等,理论上对控制食欲有一定帮助,例如帮助身体释放“瘦素”(Leptin)这个饱足感的荷尔蒙等。但药物必需医生处方,病人亦要符合例如BMI、病史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只有特别原因或需要才会使用(例如控制二型糖尿病的胰岛素针,近年也会用作抑压痴肥人士的食欲)。而且,长期来说,使用药物而不改善饮食及运动习惯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等问题,停药后亦有食欲和体重反弹的风险。
控制食欲和减磅均无捷径,同样,食量“太大”或肥胖问题,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踏出改善的第一步,应是找出问题的根源,来自高糖高钠高脂的饮食习惯?长年不做运动、身体不断累积脂肪和热量?抑或与情绪、压力有关,依赖进食来宣泄?只要见招拆招、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地跟随科学实证的方法,理想的身体总会回来的!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