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暗藏危机 须小心割伤及减压症
近年越来越多港人爱上潜水,潜入清澈见底的海水,欣赏五彩斑斓的珊瑚礁,与各种海洋生物共游,这些都让人无比兴奋。但在探索海底世界的同时,也暗藏不同危机。香港不时亦出现与潜水有关的意外,其中割伤、减压症等较为常见,割伤有机会感染创伤弧菌,严重可引致坏死性筋膜炎;减压症患者更可能需要送院接受高压氧气治疗。下文将分享一些应对方法,让潜水爱好者在享受潜水乐趣的同时,亦保障自身安全。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急症科专科医生刘启基
割伤可致坏死性筋膜炎
在潜水过程中,可能会因接触到尖锐的藤壶、礁石、珊瑚、贝壳,或海狼、水母、牙带鱼等具有攻击性的海洋生物而受伤。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伤口,便容易引起感染,部份咬伤或蛰伤更可能会中毒。
海水中含有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这种细菌在受伤后进入人体,可能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导致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需接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亦可能接受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或截肢,如未及时处理则可引致死亡。
若不慎被割伤,潜水员应立即上水,并以干净水、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冲洗伤口,减少感染的风险。由于海水中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此任何潜水割伤都应认真重视,若伤口感到剧烈疼痛,伤口出现脓液,甚至发烧、发冷、疲倦、屙呕等,伤者应尽快求医,入院治疗为佳。
潜水员应该注意佩戴潜水手套和防护装备,这不仅可以保护双手免受割伤,还可以防止被海洋生物刺伤或咬伤。另外,携带潜水刀也是必要的,以便在遇到缠绕的水草、鱼丝或渔网时,能够迅速解脱,减少意外发生。其他工具如安全绳、潜水手电筒等,并带有潜伴及海面有同伴留守,有助处理突发事故。
减压症状通常一日内出现
呼吸面具引致的面部创伤、外耳中耳及耳膜创伤、鼻窦痛甚至流鼻血、肺部创伤等气压伤都可以在下潜时发生。在潜水过程中,如果出现仪器故障、呼吸困难、昏迷或任何怀疑气压伤的症状,都应立即上水。
减压症是指潜水员在快速上升过程中,体内的氮气无法及时排出,形成气泡堵塞血管而引发。根据统计,约有42%的患者在潜水后一小时内出现症状,60%在三小时内出现症状,接近所有的患者会在一日内出现症状,其症状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别:较轻微的症状,如关节痛、皮肤痒、红肿、淋巴肿痛
第二类别:较严重的系统性症状,如麻痺、刺痛、肌肉无力、神智不清、头晕、协调功能障碍、失去视力、尿潴留、大便失禁、呼吸困难、胸痛、耳鸣、晕眩、呕吐等
亦有部份潜水员或出现“动脉气体栓塞”,即因为快速上升或屏住呼吸导致的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气体栓塞,症状通常在上水面后 10 分钟内出现,包括脑中风的神经系统病征如昏迷、神智混乱、麻痺麻木、震颤、失语、眩晕、视听力异常等。其他病征如心肺功能骤停或因休克而遇溺,亦可令患者突然死亡。
减压症的急救措施
如果在水中或上岸后出现减压症症状,应立即进行以下急救措施:
.吸氧:使用氧气面罩进行高浓度吸氧,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氮气,治疗低氧血症
.输液:吊盐水可以补充体液,减少血管渗透所引致的低血流量及低血压问题
.药物:止痛消炎药、 止晕呕药或镇静药
.高压氧气治疗(HBOT):尽快联络高压氧治疗中心,使用高压氧气治疗或加压治疗
.心肺复苏术(CPR):如心肺功能出现问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升水速度应慢于每分钟9米
潜伴制度也是潜水安全的重要一环,时刻与潜伴一起,确保彼此安全。潜水员应经常检查深度、气压及时间,确保随时了解潜水状况,避免过度潜水。同时,不可超越个人的最大潜水限制,了解自己的潜水极限,避免过度挑战。
在升水过程中,潜水员应该注意控制升水速度。升水速度应慢于每分钟9米,这样可以减少氮气快速排出体内而引起减压病的风险。此外,在升水到达5米时,应该进行安全停留,停留时间为3分钟,这有助于让体内的氮气逐渐释放,进一步减少减压症的风险,亦可避免船只经过所引起的事故。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