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子宫颈癌预防疫苗 打定唔打? 副作用、有效期限及专家结论
2006年,预防子宫颈癌疫苗面世,为对抗这种女性“杀手”病,写下重要一页。十年下来,随着某些被指为因疫苗而引起的严重副作用出现,令不少女性依然对这疫苗抱有怀疑。
日本曾有63名年龄介乎15至22岁、在接种疫苗后身体出现疼痛或颤抖等严重问题的少女,入禀法院控告政府与两家生产疫苗的药厂忽略安全。疫苗的安全性再次引起关注。
然而,跟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子宫颈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中居第7位,该年的新症共503宗,而2014年,则有131名女性死于此癌症。反观最新型的疫苗,据说已可带来高达90%的预防率,效果的确是令人期待。究竟,在保护性和副作用之间,实际情况如何?女性又该如何去为自己为孩子取舍?
作为疫苗的使用者,最关注的,当然是安全性。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预防子宫颈癌疫苗有美国默沙东药厂(MSD)的加卫苗 Gardasil/Gardasil 9及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GSK)的卉妍康 Cervarix。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高级讲师李翠萍博士指,至今全球的接种人数约为8千万,而根据副作用数据库至2013年所收集到世界各地关于预防子宫颈癌疫苗副作用的研究报告显示,接种后出现痛症的约有3000宗,而当中约1000宗有清楚的时间记录,其中34宗痛楚超过14日、17宗出现骨痛、15宗则为手脚疼痛。Dr. Lee解释,由于提交的副作用报告属自愿性,而且并不需要提供详细查证,所以当大众理解这些数据时,须明白往往有非疫苗引起的副作用会被包括在内,而由于持续痛楚的个案其实甚少,暂时数据上并不显示接种疫苗者患上痛症的机会比没接种者高,换言之,不良反应未必是直接由疫苗引起。至于香港,暂时疫苗的注射未算普及,也未有副作用的统计数据,不过到目前为止,本地并没有注射后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报告。
对于预防子宫颈癌疫苗出现副作用的比率,相比其他广泛使用的疫苗属于高还是低这问题,Dr. Lee认为现阶段并不能比较。因为疫苗面世十年,相对较新,人们对新药物仍未建立足够的信任,注射后出现不适时,会相对较敏感,反观一些已有悠久历史的疫苗,接种者会较易接受副作用出现的合理性。Dr. Lee认同,就已知的数据看来,有关疫苗的安全性仍是应该肯定的。另一方面,两个品牌的疫苗亦确定部分人接种后可能会出现注射位置肿痛、发烧和头痛等短期副作用,但程度多属轻微。
另一个令人存疑的,是疫苗的有效期限问题。
跟据药厂的指引,女童在9岁以上就可以接受注射,而有效年期方面,则是“暂时未有需要加强剂的指引 ”。事实上在疫苗的有效期这点上,亦一直是个争议点,有指是10年,有意见则说只有4-5年。但问题是,即使疫苗的有效期为10年,若一个女孩10岁注射,到20岁有性行为时,疫苗是否仍具保护性?又为何有来自医学界的言论认为,“越早打保护效果越强”?
Dr. Lee就解开了这理论的依据:“其实疫苗是一种蛋白,医学概念上,越早打便能更早为体内的免疫系统建立对有关病毒的反应,令抵抗性更强。”但她同时指出,预防子宫颈癌疫苗面世仅仅10年,对其有效期究竟可以持续多久,日后是否需要“补针”等,现阶段确实仍未完全有定案,仍需时间去验证。理论上,女性在首次有性行为前接种过,已可提供有效保护。
有宣传指,即使已有性行为的女性,接种疫苗也能提升保护,合理吗?
相信不少女性也知道,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当中有70%由16及18型两种高风险的HPV病毒引起,而绝大部分HPV是透过性行为感染的。其实HPV种类很多,感染也很普遍,即使感染了,也不一定会恶化成癌症,当然预防仍然是有建设性的。Dr. Lee指,HPV种类超过一百种,很少女性会同时感染16及18两个高危类型,较多只感染其中一种,若在这情况下接种预防疫苗,对未感染的另一种则仍有抵抗作用,即依然可把这70%的致癌率降低。当然,若两种都已感染,预防16及18型病毒的疫苗也告无效。
有性经验的女性究竟可否先检验一下自己的感染情况才决定是否注射,以确保能有保护作用呢?Dr. Lee直言这样做原则上可行,但不合乎成本效益。“香港或有少数的化验所可进行HPV的DNA测试,但费用相当高昂。况且除了高危的16及18型,还有其他可致癌的HPV,能检测多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注册的最新9合1疫苗,已提升至可连带预防31、33、45、52及58型HPV感染,可减低90%子宫颈癌发病率,保护性更为提高!亦即是说,若你未完全感染上述各型号的HPV,保护效力依然是有的。
总括来说,预防子宫颈癌疫苗面世的日子尚短,仍有一些部分尚待了解,也需要时间让大众信赖。Dr. Lee称:“从安全性和保护性两方面考量,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注射的。”而女性作为切身的使用者,除了要在风险和成效上评估,在决定是否注射前,也该就个人的病史等情况(尤其是有敏感病史及有意怀孕者),征询医生的意见。
意见提供: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高级讲师李翠萍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