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体育.三】港队亚运成“巨人杀手”? 学者:别开心太早

撰文: 李耀宗
出版:更新:

立法会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议员马逢国早年曾于报章撰文,批评政府精英运动资助制度过分以成绩导向,早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导致运动员“输在起跑线”。马逢国道,“在缺乏专业团队支援下,要打拼出好成绩,争取加入精英培训系统,只能寄望运动员的坚持和超卓的表现”,慨叹“刀仔锯大树”的奇迹不易出现。面对沿袭奖牌导向、论功行赏原则推行的精英运动资助制度,多名体育学者又有甚么看法?若要推行改革,又可从何处着手?

杨庭辉批评政府短视,令精英运动发展“唔汤唔水”。 (吴钟坤摄)

研究香港体育发展的新力量网络研究员杨庭辉认为,政府精英运动政策成效不彰,表面原因是资源投放不足,更深层次症结却是与当局长年抱持“先奖牌后资助”的功利思维有关,“发展精英运动有如煲老火汤,官员若只求速成、无视深耕细作,煮出来的成品只会沦为‘唔汤唔水’。”

他形容政府现时评核机制过于着重朝夕表现,不但忽视不同项目与运动员的实际发展差异,亦迫使项目负责人苦苦追赶维持现有资助所需的成绩要求,忽略长远培训及规划工作。

中国短跑代表苏炳添终破宿命,在今届亚运中首度赢得男子100米短跑冠军。(Getty Images)

一般来说,运动员须经过漫长的训练,才能到达巅峰状态,因此教练一般会安排运动员在亚运、世绵赛等次一级的比赛“留力”,在奥运等最高级别赛事才全力发挥。不过,杨庭辉指出,为了争奖以维持资助,港队“没有那么大的选择余地”,唯有提早催谷运动员状态,“到奥运时却已强弩之末,即使听到港队在亚运成为‘巨人杀手’,也不要开心得太早,可能仅因为其他国家正处于休整或热身阶段而已。”

杨庭辉又说,不少现役运动员碍于年龄、伤患等因素,实力早已“见顶”,即使向他们集中投放培训资源,亦不见得会有大幅度进步,加强对他们退役后的支援反而才是关键;再者青少年运动员亦可能因此得不到充足支援,无从充分发挥潜力,导致港队整体表现难以突破樽颈,“来来去去均是停留于次级水平,无法晋身世界顶级水准,纵使偶尔有个别运动员表现卓越,亦只可算作‘奇迹’,远远称不上是常态。”

杨强调,现时有大量研究显示,运动员较早有全面系统性培训和累积竞赛经验,不单对其身体发育、运动技术有助益,更重要是锻炼出克服大赛压力的心理质素,确保发挥稳定,增加赢取佳绩机会,“但政府现行政策却是倒过来,要运动员有成绩以后,才给予系统性支援,对现役运动员帮助有限之余,亦埋没年轻运动员潜力,甚为浪费。”

学者倡改革   栽培具潜质小将

曾任体院院长的浸会大学体育学系主任钟伯光日前发表文章,形容政府沿袭奖牌导向、论功行赏原则推行的精英运动资助制度,“主要是来自20多年前的考虑和资源限制”,强调当局若能善用现时相对充裕的资源,包括近年获当局多番注资而增长至130亿元的“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是大有空间做得更好”。

钟伯光认为,现有的精英运动资助制度,不符实际发展需要。(郑子峰摄)

钟伯光接受《香港01》访问时,亦提到有关制度早已不符现今发展需要,促政府抛弃旧有精英项目思维,改为直接资助个别具潜质年轻运动员赴外国受训,学成后再代表香港出战大型赛事争取佳绩,“设立一个精英项目,资金却大多用在聘请教练、行政人员和改组管理架构上,实际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公帑,却是所余无几……如果将有关行政开支,悉数用作实际支持运动员培训,成效将会更显著。”

香港在今届亚运第一面奖牌,由郑莉梅(左起)、欧铠淳、谭凯琳和施幸余得,是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铜牌。(潘思维摄)

借助“外国势力”栽培新晋运动员,对香港而言不算新鲜事。单是在今届亚运代表团运动员中,欧铠淳、江忞懿、郑莉梅等一众游泳港队主将,皆曾为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泳队队员;港足代表陈俊乐亦曾到英国足球学校受训四年,并效力当地球会青年军,回港后表现优秀,两度获选年度最佳年青球员。

“香港发展精英运动经验尚浅,如果根基未打稳,就想‘未学行先学走’,只会跌得更痛。”杨庭辉认为,现时精英运动政策划一以现有成绩来衡量各项目未来获支援程度,既僵化又本末倒置,建议当局先设立不同的短期目标,例如提高世界排名、打入奥运及亚运决赛等,逐步完善现行精英运动支援体系,再辅以长达十年计的青训及梯队培训计划,为港队建立稳定的青少年运动人才供应链,并从中识别合适的青苗,集中资源把他们培训成为顶尖运动员,“最重要是循序渐进,若然药石乱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政府推动精英运动廿年过去,从投放资源,以至受资助精英项目与精英运动员数量皆见增长,固然可见政府出力,但整体培训及支援体制仍有大量改善空间。有鉴于此,政府更应下定决心,摒弃过去忽略长远规划以换取朝夕佳绩的短视思维,才是扶持香港运动员走得更远、在世界舞台发光发亮的不二法门。

上文节录自第12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3日)文章《 精英资助制度盲崇奖牌  香港体育发展求质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