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体育】制度盲崇奖牌 精英为保资助催谷表现易早残
第18届印尼雅加达亚洲运动会(亚运)周日( 9 月2日)闭幕,是届本港派出历年规模最大的580名运动员参赛,于单车、体操、游泳等项目均有奖牌进帐,夺得8面金牌,破纪录取得总数46面奖牌。然而,回顾本港廿年的精英运动员发展进程,却存在制度僵化、过分奖牌导向的弊端,令资源投放本末倒置,使港队健儿压力巨大、潜力未尽发掘,若当局坐视不理,既会虚耗许多运动员的长年艰苦努力,亦损害香港体育长远发展。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派出历来最多的580名运动员、合共800人代表团参加今届亚运,特首林郑月娥7月底出席代表团授旗礼时,表示港府将持续支援精英运动发展,包括早前已额外注资60亿元资助香港体育学院(体院)培训精英运动员、开展1.3亿元“队际运动五年发展计划”等,寄语运动员“向世界彰显奥运及香港精神”,夺取佳绩,为港争光。
是届亚运港队赢取8金18银20铜合共46面奖牌,排行奖牌榜第13位,奖牌数目较1998年曼谷亚运的17面大增近两倍,亦胜过去届仁川亚运的42面,是历届最佳成绩。
自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滑浪风帆代表李丽珊夺金,为香港实现奥运“零的突破”,不但亲证“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亦促使政府将运动发展纳入长远施政重点。2002年,政府发表题为《生命在于运动》的检讨报告,首度提出体育“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三大政策方针,其后于2011年成立70亿元“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旨在集中资源培育具潜力及卓越成绩的精英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以提高其在奥运、亚运等大型综合运动会中夺标的机会。
除了透过“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资助精英运动发展,政府亦分别沿民政事务局辖下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体育部分),以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体育资助计划”资助各大体育总会,供其展开推广社区体育、举办比赛、发掘潜质运动员、培训教练及裁判人员等工作。康文署数字显示,该署拨予体育总会的总资助金额,由2012/13年度约2.37亿元,递增至2016/17年度约2.69亿元(见图1)。
单从上述的资助数额看,实不能说政府不支持推动体育发展,问题是仅靠银弹,是否便能有效提升香港的运动风气与水平。
对于发展体育的社会意义,政府描述得很清晰:体育除了有益个人健康,也可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由此可见,营造全民运动风气是体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普及化”与“精英化”应构成良性循环——透过投放资源,支援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夺取佳绩,促进市民重视体育的风气;而随着市民加大对运动的投入,香港整体体育水平也将大幅提升,产生更多运动精英。
事实上,香港落实“三化”政策后,在多届国际综合运动会偶有佳作,2004年雅典奥运李静、高礼泽夺男子乒乓球双打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李慧诗於单车凯琳赛摘铜;今届亚运则有游泳接力摘一银两铜、马术盛装舞步夺金、石伟雄与李慧诗分别卫冕跳马及凯琳赛金牌等优秀表现。然而,香港整体运动竞技实力仍难令人信服可以在国际上立足。
这是伤后(右肩韧带断裂)的第一面奖牌,比四年前压力是真的大了……因为要先拿到奖牌,才能留在精英项目。
港产跳马王 批资助制度不合理
体院作为协助政府、港协暨奥委会以及各大体育总会执行精英体育培训的机构,负责甄选特定运动项目与运动员给予财政、训练及发展支援,相关经费则主要经由“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的投资回报支付。参阅资料,体院整体开支由2011年约2.7亿元,急涨至去年约5.7亿元,而受精英资助的运动员人数,亦于过去七年由600人增至812人。
在现有制度下,运动项目如欲获政府资助,必须先于各大本地、埠际或国际认可赛事中,赢取奖牌或领先名次以累积合格分数,方能跻身精英行列。目前精英运动项目按成绩分为A+级、A级和B级(见表2),资助周期一般为四年,其中A+级属最具潜力夺取奥运奖牌的“重点项目”,即羽毛球、单车、乒乓球和滑浪风帆等,其次则是游泳、三项铁人、保龄球等15个A级项目,以及马术、高尔夫球、柔道等13个B级项目,支援范畴视乎资助等级而定。
A+级和A级精英项目获体院安排专属训练场地,并有专职教练团队统筹运动员的全面培训、科技分析及教育计划。在四年资助期中,政府会每两年评核各精英项目成绩,决定项目能否获得下一轮的四年资助;一旦评核未达标,有关项目将跌入观察期,仍不达标便会被降级或撤销资助。早前成功卫冕亚运跳马金牌的石伟雄回港后接受电台访问时,便批评有关制度“有些不合理”。他说,每名精英运动员均会努力争取成绩,惟在现行制度下,若无奖牌便会被降低或取消原有资助级别,以致他们“很多时(会做)未必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对长远体育发展不健康。
为保资助催谷表现港队代表:“好似跑数咁”
精英运动资助制度有利有弊,好处是赏罚分明,坏处却是形成奖牌至上风气,容易青黄不接。2014年仁川亚运港队三项铁人项目空手而回,“护级”失败,其资助等级一度被降至B级,至去年才重回A级行列;保龄球亦在该届亚运一度面临“生死关头”,幸而港队在队际赛中险胜中国国家队摘铜,才力保A级精英资助。
石伟雄受访期间,难掩体操得以继续成为精英项目的喜悦,更一度激动落泪,“这是伤后(右肩韧带断裂)的第一面奖牌,比四年前压力是真的大了……因为要先拿到奖牌,才能留在精英项目”,可见运动员肩负“一牌救全家”的压力有多沉重。
港队健儿风采
空手道在今届亚运亦凭两面铜牌,稳占A级精英项目位置。世界排名最高第14、计划今年退役的港队空手道自由组手(即搏击)代表张均乐,曾夺全国锦标赛金牌、亚洲锦标赛银牌和东亚运动会铜牌,曾代表香港出战2010年及2014年亚运,却以“好似跑数咁”来总结其运动员生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体制,教练必须催谷最‘当扎’的运动员,尽量提高夺标机会,才能维持项目现有的资助。”他指出,自由组手项目对抗性甚强,对运动员体能要求极高,惟教练频频集中安排主力队员进行高强度训练,虽能增加在指定赛事夺牌或取得领先名次的胜算,以符合政府的检讨要求,后果却是队员状态难以保持,其后表现易受积劳影响而大打折扣。他透露过往曾有队员因“谷得太尽”,腿部重复劳损引致压力性骨折,错失出战大型赛事机会,甚为可惜。
这种资助制度,影响运动员生命外,亦不利项目整体发展。单车港队总教练沈金康过去总结2016年里约奥运表现时,坦言从过往黄金宝至现今的李慧诗,也只是“一人单车队”,“短距离只得她(李慧诗)一个人,她要找一个人一起练她的项目都不行”,批评现有制度导致项目负责人无法专注长期培训工作,“一个人的强,不是真正的强;一个队的强,才是代表一个项目、一个地区的强。”
一个人的强,不是真正的强;一个队的强,才是代表一个项目、一个地区的强。
“运动员不可能长期维持巅峰状态,何时搏尽、何时留力、何时交替,都要有详细计划。”张均乐补充说,除了训练和比赛,定期休养维持状态、主力队员协助指导新人传承经验、分析过往资料研讨战术等,均是运动员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现行机制却使教练无暇“想远一步”,偏重提升现役运动员短期表现,忽略青训、梯队培训等长远规划,或难以稳定提升港队实力。
上文节录自第12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3日)文章《 资助制度盲崇奖牌 精英易早残 香港运动难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