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做运动员1】前羽毛球手开专页写放弃故事:运动非关成就
运动员踏上颁奖台的一刻,奖牌闪闪发亮,光芒四射令人目眩。只是,颁奖台地方浅窄,踏不上去的运动员其实更多,包括现于中大读书的谭依然(Tanya)。她小学已练习羽毛球,偶像是谢杏芳,她曾梦想要学偶像去打世界赛。初学波已夺奖无数的她,却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体能局限,当职业羽毛球运动员注定“此路不通”;升中时她选择了专心读书,放弃羽毛球之梦。后来,她成为了高材生,但“运动员”这身份认同却始终放不下,于是她开了面书专页“我没成为职业运动员”,收集香港这些“前运动员”的故事。这些没有踏上舞台的运动员,后来会如何呢?摄影:高仲明
此文见街时,Tanya已身在美国,展开半年交换生的生活。Tanya在中大就读环球商业学(Global Business Studies),此科出名难入而且前/钱途一片光明,但若果别人只记得她是GBUS“神科”高材生,她会感到失落,因为她最想别人记得的,是自己曾经是一个羽毛球运动员。
在Year 2这年,她修读市场营销名师徐缘执教的市场推广课,其中一个功课是开面书专页,题目要跟自己有关,Tanya立即想到“前运动员”这件事。“我没成为职业运动员”专页,收录本地一些放弃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物故事,为香港的体育界写下另类的一章。
“香港有好多人钟意运动,但受生活所迫或某些人生决定的影响,令他们选择行第二条路。运动对我来说,曾经是我人生好大的部份。放弃之后,虽然运动好似愈来愈远,但我内心对运动仍然有一种执著。”19岁的Tanya,如此理解人生第一次最“严重”的放弃决定。
小学多次赢学界赛:开始输唔起 Tanya生于运动世家,父亲和小叔都打羽毛球,小叔是前香港羽毛球代表队成员谭启铨,2000年曾代表香港出战悉尼奥运,退役后当上羽毛球教练。她7、8岁开始随小叔学习,最初只当锻炼身体,后来愈打愈好,训练也愈来愈密集,一星期三天放学后和暑假的所有时间,都全数奉献给羽毛球。那时Tanya多度出战小学学界分龄赛,“我属于九西区,攞过九西区学界羽毛球冠军同‘最优秀球员’;个人赛都有打,单打亚军、双打季军,(单打)冠军系我拍档,我系赢唔到佢嘅。”
对于赢过的羽毛球奖项,Tanya如数家珍,都是初学羽毛球几年间的事。新星登场,早慧的她却心知肚明:“我先天的力量与速度都不很好,但我会识谂点打策略,所以赢到佢哋。”当年的小学女生已懂得“无包袱”致胜之法:“为何赢到好多本身劲过我的人,不是实力特别好,而是我觉得打波系攞经验,放自己好低,反而更能完全发挥自己。”
只是,当奖牌一个又一个累积,后来的她变得如对手那般,心理压力愈来愈大,俗称“输唔起”。“开始将自己放得好高,好怕跌下来,唔够放胆去试不同波路。”她开始不断在学界大赛失手输波。“羽毛球总会list我是比赛的三号、四号种籽,但我在头几场比赛就输了,好瘀,慢慢就唔想打。”每次输波,Tanya顿时在赛场哭成泪人,“明明唔应该输,但心理上太紧张。如果我咁样畀自己压力,不如唔好打。我开始钟意打波嘅原意唔系咁。”
获邀转名校打比赛:我读到书可自己考
这一切,大人当然看在眼里。“身边的大人都睇得我好透,知道我根本不是打体能,到某个年纪会感觉到已经到顶。当然不会跟我讲,但他们知道。”当教练的小叔一直鼓励Tanya是读书的材料,坦言做运动员是辛苦路。“可以代表香港打奥运的只有几个,默默耕耘的人却有廿几三十人,他们往后都是用微薄的人工,靠信念去支持自己。做教练也是辛苦钱。”
体育不是一无是处的,尤其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它有考入名校的功能——Tanya早在小学时已看破这道理。因为羽毛球的成绩,曾有小学名校邀请她转校,“帮佢哋打羽毛球,便不用挂心升中的问题。”但Tanya心忖:“我感觉到自己打羽毛球成绩滑落紧,但读书不差,有信心自己考到学校,便拒绝了。”
据说本地传统,九龙区学界羽毛球成绩较港岛区好。最终,Tanya考入港岛区一间注重学业成绩的中学名校,她就在这转折点,淡出羽毛球界。“最后一次打大赛是升中一前的暑假,是个人赛,赢了第三之后就升中。”当年和她一同争排名的女生,有的升读九龙区的羽毛球名校,继续在球场追梦,有的后来代表香港出战亚运,“我意识到自己天份不在羽毛球,但读书叻,为何不读书?”
高材女生心事:再没人知我打羽毛球
中学年代,Tanya为兴趣打波,亦是校队队长,羽毛球仍在她的生活圈之中。升上大学后,她没有加入大学校队,“我太耐冇接受精英式训练,跟唔上大学校队嘅实力。”她开始意识到在大学的世界,再没有人知道她打羽毛球。“因为我读GBUS,人们的焦点是你读‘神科’,将来你会做好赚钱的职业,完全不会将我与体育挂钩。”在她心中,这不是“人生胜利组”那类励志故事,而是高材生的心事:“羽毛球对我来说是一件好重要的事。就算没有突出的成绩,但它一直是建立我身份认同好重要的元素。当大学再没有人identify我是一个运动员,我就有一点不开心。”
体育一种信念,不是一个获取成绩、成就的工具。
这个Page开出之后,她写过朋友圈中的排球、羽毛球、剑击运动员的放弃故事,有为学业也有个人考虑,更有为家庭而放弃的成年人;有的甘于自己的人生选择,也有坦言后悔。这些故事,让Tanya看见体育带给每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与挣扎。
“希望人们看过这些故事,会明白体育不是工具。除了看见他们放弃背后的挣扎,也想带出对体育的执著,不只全职运动员才有。体育是个人成长的要素,是支持我们move forward(前进)的一件事。”
没人懂得写的运动员“放弃”故事
要放弃理想谁人都可以,Tanya很理解这种共通的挣扎。“别说香港,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挣扎。只是香港楼价迫人,工作压力更大而已。”她在这个page的banner写上:“我放弃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我没放弃体育。”她想对每一个“前运动员”说的是,就算不再是一个被看见的运动员,也不要放弃做自己喜欢的运动。
“当体育不再带给你荣耀、成绩、成就感,你要记住,体育曾经motivate过你行过一个又一个的关卡。到将来遇到任何困难,你都可以靠著这份信念,继续行下去。这才是体育对一个人的最大意义。”
话说回头,这份功课的确有为Tanya摘A,她得到的评语是:许多人只会写成功运动员的故事,却没有人懂得写那些最后没有登上“舞台”的运动员故事。的确,谁能证明放弃是正确抑或错误的决定呢?“其实真系唔知。但我肯定自己放弃系啱,因为我不适合做职业运动员。”也许无关对错得失,这些故事要写的,其实是一个人为了认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