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体育.四】体育组织如“独立王国” 行政、财政乏监管
体育发展要见成效,需要长年不懈推动和投放大量资源。不过,即使政府愿意“烧钱”,亦需投放及监管得宜,才能让香港体育水平提升,在国际舞台走得更远。近年香港体坛屡传行政失当、财政混乱等丑闻,今届雅加达亚运期间,亚运游泳代表队便发生前香港纪录保持者,不明不白地未能代表港队出战的争议,引起社会对体育组织管治的关注。港府应全面检讨资源分配、管治架构以至监管机制成效,确保公帑有效用于提升香港整体精英运动水平,以及纠正体坛乱象。
今年雅加达亚运的游泳赛事在上月24日结束,港队最终凭接力项目夺得一银两铜,属廿年来最佳成绩,但香港业余游泳总会(泳总)选拔争议却余波未了。传媒早前报道,前香港纪录保持者郭家辉早前于亚运100米蛙泳项目选拔赛造出最快时间,却在未有公开解释下未获泳总提名,反而由选拔成绩排名第五的吴欣键担任正选。最终吴在亚运100米蛙泳初赛出局。
在诸多细节尚待澄清下,有传媒继而揭发吴的父亲吴旭光为泳总委员,与港协暨奥委会遴选委员会主席兼泳总会长王敏超、今届亚运游泳代表队领队赵展鸿属泳会生意伙伴关系,令选拔风波更添疑云。
至上月28日,泳总和亚运游泳代表队多名队员分别发表声明,指有鉴于港协暨奥委会不接纳郭家辉的提名,为免浪费仅余的参赛名额,故决定由亚运50米蛙泳项目代表吴欣键,兼任100米蛙泳代表,并批评有关报道断章取义,“抹杀入选运动员一直以来的努力”,导致个别队员“未能专心应付比赛”,予以谴责并保留追究权利。
不过,对于在郭和吴均不符港协暨奥委会指定大赛前八名的遴选要求下,为何选用长池项目往绩较逊的吴来取代郭为100米项目代表,有关声明则未有说明。
体育组织财政透明度不足
不只行政管理受质疑,体育组织亦不时出现财政管理失当问题。翻查资料,泳总同时受政府资助和商界赞助,累积盈余多达2,600万元,但其中去年由泳总主办的FINA世界杯短池泳赛,该会把每项比赛的报名费由15元,大幅上调至600元至1,500元不等;有泳会教练因不忿基层在学运动员无力承担参赛费用,遂向传媒与康文署投诉,署方回复指因尊重体育总会的自主权,承认未有限制其比赛及活动收费水平,惹来广泛批评。
审计署早于2009 年发表调查报告,揭发多达九成与康文署签订拨款协议的体育总会,未有按时向当局递交季度报告及财务报表,并不时出现漏报收入、滥报支出、提交资料过于简略等问题,导致当局难以评估体会实际运作状况。报告亦指,康文署跟进体育总会违规事宜的工作进度缓慢,个别个案甚至需时长达两年才获解决,形容政府缺乏有力机制监督体育总会运作。
2010年,足总被传媒揭发连续五年出现赤字,蚀清1,200 万元储备。综合足总记录与传媒报道,亏损主要来自筹办贺岁杯等大型表演赛时安排失当,入场人次低迷,拖累票房收入;其次是内部财政混乱,包括未能控制行政成本、高薪聘请经验不足者担任总干事、个别董事擅组精英队等,衍生巨额坏帐,须由港协暨奥委会会长兼足总会长霍震霆、主席梁孔德等多名管理层出资抵债,以及由本地球会“包底”代办部分赛事。
即使足总之后获得政府资助,香港足运亦未见振兴。2015年,港足U22代表队出战U23亚洲杯外围赛三战全败出局,时任港足主教练金判坤赛后抱怨,足总因集中资源筹备该年的“香港超级联赛”(港超联),削减代表队出国集训的经费,影响球员状态和备战计划。
行政费占资助达九成 教练:用不得其所
足球是最受港人支持的运动。2009 年,香港主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2013年停办,改为东亚青年运动会),香港足球代表队凭主场之利,爆冷击败日本队赢得金牌,是港队首次在大型综合运动会的团体项目夺标。是次“零的突破”,不只令港人重新认识港足,亦促使政府其后分别落实“凤凰计划”、“力争上游──万众一心”计划等发展策略,并以五年制资助形式与足总签订拨款协议,务求振兴本地足球发展。
在有关策略框架下,政府每年向足总资助近2,000万元,开展提高港队世界排名、筹办职业联赛、改善场地配套等工作。然而,参考民政事务局资料,在“凤凰计划”2011年至2015年实施期间,足总共获拨款5,545万元,当中近九成,即4,880万元作为行政、训练及技术人员的薪酬开支,场地保养、医疗等专业服务占开支不足一成。另外,截至去年,足总透过“力争上游──万众一心”计划领取4,130万元资助,其中亦有87%属行政及薪酬开支(见旁表)。
港足名宿、车路士足球学校(香港)营运总裁山度士表示,最初对政府有志推动足球发展感到鼓舞,不过有关计划实施多年,仅见到足总架构大幅膨胀,至于训练场地贫乏、联赛赛程混乱、入场人次低迷、球员收入不稳定等关键问题,却未见解决,“那些资源根本到不了真正有需要的地方,(计划)做抑或不做,我个人感觉分别不大。”
翻阅“凤凰计划”顾问报告,足总把重整管理架构、完善分工列为优先目标,包括增聘独立董事、机构管治总监、财务总监、传讯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职位,以提升行政效率。足总董事梁芷珊去年接受《明报》专访时,表示有关措施可“带挈”提升港足地位,包括吸引外地劲旅来港参赛,“虽然这不直接提升港足水平,这可令足总增加收入,用作发展港足”,反驳坊间批评足总“大花筒”。
山度士质疑有关说法。他指现代体育管理工作繁重,足总增聘人手无可厚非,问题是足总现时支出与港足近年表现不成正比,或反映经费大部分耗于行政改组上,而非实际用作提升运动员表现,以及改善训练配套,“总会人手是多了、架构是大了,但政府的钱去了哪里、是否用得其所,以至管理妥当与否,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
民政局:五年总收223项体育组织相关投诉
本报就体育组织管治事宜去信向政府查询。民政事务局发言人回复指,当局于过去五年收取涉及46个体育总会合共223项投诉,经调查后其中18项投诉成立,性质涉及活动安排(5宗)、教练或工作人员行为(6宗)、行政安排(5宗)以及运动员选拔(2宗),并已就有关个案要求体育总会提交相应改善方案。
发言人强调,政府一直要求各受资助的体育总会,提高营运透明度和管理水平,并藉签订资助协议、供公众参阅有关财政运用及运动员选拔资料、定期举办管治研讨会和颁发奖项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体育总会的企业管治。
上文节录自第12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3日)文章《 宛如独立王国 公帑运用乏监管 体育组织乱象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