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口号式培训 精英运动员母校示范如何栽培人才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里约奥运中,首次出征奥运的乒乓球男子单打黄镇廷、男子花剑张家朗,以及2011年世界场地单车锦标赛冠军郭灏霆,他们都来自同一间中学。当特首梁振英表示要重新检视现行政策,培训有天分的青年为精英运动员时,且看这间中学,如何为学生铺设一条路,踏上运动员的征途。

三位香港精英运动员,如何游走在学校及训练路上,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配套。(左至右︰路透社、郭灏霆提供、美联社)

曾形容体育界、宗教界“没有任何经济贡献”梁振英,周二(23日)主动提到,希望做到体育“精英化、城市化和普及化”,以外国学校及民间合作做例子,全面检视体育政策,培养香港精英运动员。

在培训精英运动员方面,2004年开校的林大辉中学,早就实践如何运作。去年该校与体育学院合作,开办全职年轻运动员高中课程。校方为他们度身订造中四至中六课程及上课时间,以配合他们密集的训练和比赛日程。同时,计划包括一些辅助安排,例如延长修读年期、提供课堂以外的补习、学习咨询及网上学习平台等。例如16岁世界青少年桌球锦标赛冠军张家玮,他在该校读中四,每周上课4天,余下时间可集中练习。

林大辉中学有大操场,并非间间学校也有此设备。(学校网页)

林大辉:不少校舍半个篮球场都无

课程推行一年,校监林大辉接受《香港01》 访问时指出,去年一共有17位学生,来自剑击及划艇等项目,为迁就学生不同的训练及出赛时间,该校推出一系列支援运动员学生措施,例如:网上学习、教师亲赴体院补课等,惟林承认,要投放更多的行政资源及人力物力。

林续称,校内有室内暖水泳池、健身室等,鼓励学生做运动。不过,他批评不少小学为“火柴盒”校舍,“半个篮球场都无”,需改善硬件设施。他又称某些项目如剑击,并非体育老师能兼教,须要外聘其他人手。他倡议政府投放资源,让体育能专项专教。

孕育奥运健儿

今年在里约奥运中,有不少运动员也是林大辉中学学生,包括乒乓球单打16强止步的黄镇廷、男子花剑16强的张家朗,而另一位瞩目新星,就是16岁的小飞鱼常钰涓,她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父亲是内地“蛙王”常青。她曾勇夺全国冬季锦标赛200米蛙泳第三名,为提升泳技,向内地的学校申请休学3年。来港后,得到老师及同学帮助,除上学外,一星期6日跟随香港精英队练习,适应新生活。

去年中国女排教练郎平率领排球队来港交流,到林大辉中学示范。(香港航空图片)

学者:政府先评估学生体质选才

浸会大学体育学系副教授雷雄德认为培育精英运动员,大前提是年轻人有参与运动的机会,学校是一个“入门级”的平台,让学生透过体育课堂接触不同运动项目,有兴趣者可以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过全校学生众多,由体育老师“慧眼识英雄”是有限度,政府可以投放资源,利用仪器数据评估学生的心肺、平衡力,在学校选才,当然首要的是学生对运动有“内在动机”,愿意投放热诚。

至于本港年轻运动员常面对学业与运动事业之间的取舍,雷雄德建议,港府可以参照外国做法,为有出色表现的本港运动员,如亚运、奥运代表选手提供大学“入场券”,让他们可以专心发展体育事业,退役后亦有出路。

雷雄德认为,港府应改变只停留于“口号式”的支持,发展普及运动应订立量化指标,评估显示,每间学校平均只有3成学生有参与体育活动,或只有1成学童的运动量达标等。政府对应数据制定目标,将有关数字提升至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