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改革“地方营造”抢救“香港吸引力”(下)
上回提要,港府应参考中国一线城市如何以大胆创新的城市规划或设计概念,成功推动市民外出消费,而本地亦应善用“临时空间”的概念。
香港地积比率高,但对高度限制却没有弹性,建筑物高度限制仅载满地积比就算,所以香港任何区份的建筑样貌都是相差无几。在这个框架下,建筑师们就绞尽脑汁,施加创新思维去设计,但这种创意又可以改变多少呢?
现时规划署主要分为策略性及地区规划组等两组人,其中前者属以前瞻性思考香港城市规划的需要,但总不能要求他们具备预测30年后社会需求及趋势的能力。至于地区规划组,在没有大规模的技术调研支持下,往后30至40年都只会跟从法定条例及指引工作。
老实说,很难要求规划署的同事“越权”工作,包括希望地区规划组同事思考未来的规划方向等,如此的制度严重限制了“地方营造”的可塑性。此外,香港寸金尺土,当然没有一个技术部门愿意为了创新,而冒险使用可兴建大楼的土地作“地区营造”。
可是,以前的生活需求怎能与现在相提并论呢?况且,香港现时面对的挑战是大湾区城市内多个不同特色地区,竞争者由10个增至100个,如何有足够竞争力与人斗过?相信没有太多人会想像到“港车北上”这一政策,会将香港“有车阶级”人士的消费能力,从本地各个固有特色地区,带到大湾区数以百计的不同特色地区中。这正是典型“未做好准备,却打开市场”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优化地区特色、提升地区永久硬件配套需时,当下唯一做的就是善用“临时空间”概念。在香港建设临时的活动设施是具弹性的,并显然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方面的个性。笔者个人而言,当然希望港府可以担当“领头羊”角色,连系不同的“地方营造”设计师,以“营运”作基础进行设计及规划,从而在短时间内能提供不同特色的地方,让大湾区居民体验的同时,增加香港吸引力。
中国采用庞大规模片区模式建设或改造城市,打从街道起作进行改革,包括爽快且大胆决定将行车道转行人道,为临时饮食及零售摊档腾出空间,营造出一个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活动节点,以推动夜间文化消费。当地政府决心以“以人为本”为城市设计准则进行建设,重建“地区营造”的“流量密码”,更容许全面使用电动个人出行装置和自行车,便利市民出行,并减少依赖汽车及纾缓交通挤塞。然而,港府在相关方面仍未展现出同样的胆色。
事实上,规划署设有《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即一套规划工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准,其中《第11章:城市设计指引》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惟对上一次更新版本经已是2015年,即至今足足有10年未有更新,显然相关指引追唔上潮流,未能提供达成“流量密码”的建议。因此,不难理解本港城市规划及设计跟不上时下大众所追求生活质素的需求演化,而现有的城市设计指引只能作最低限度要求之用,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建设一个“稳稳阵阵”的城市。
近年“地方营造”工作亦有发展,但其他技术官员和规划署之间却无相同理念。规划署地区办公室是“守图”的人员,他们只会要求项目倡议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理据;在权限上,他们没必要倡议项目本身的特色,以及其对城市的贡献。地区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对于城市发展的层面上难有出头天。
不过香港人不嬲都是“遇强越强”,有竞争才有进步,我现在所说的也并非个人想法。当局是时候正面面对竞争者,与其他地区进行良性竞争,以营造地区特色为“KPI”,重拾香港“创新者”的牌坊。
【财经专栏】黄仲澧
现为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以及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并曾任多间大学及院校之客座讲师。为政府、公营团体和不同大型私人企业等,提供跨领域专业、房地产及商业评估、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园景建筑顾问服务,协助制定城市及产业发展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