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 | 3D规划设计势成新常态
早前政府就发展低空经济推出“监管沙盒”(下称“沙盒”)试点项目,为未来发展及规管较大型无人机(即25公斤以上的无人机)作准备,同时让业界能够在指定航线内测试不同可控和安全的方式应用无人机。其中首批申请有38个“沙盒”试点项目获批,当中涵盖以无人机作紧急救援、物流配送、巡查等不同领域及应用场景。笔者亦有业界朋友就相关试点项目提交申请,我们言谈间亦有讨论到如何应用无人机作赚钱工具。
话说回来,为何政府要在立法规管前,先整个“沙盒”试点项目?全因当局在此领域亦未有太多经验,因此透过试点项目与业界集思广益,好让当局能明确立法规管方向,同时探讨可以突围而出的领域。今期专栏我们先了解一下推动发展低空经济的基本规范,以及当中的机遇。
参考国内目前低空经济发展主要使用1,000米以下空域,相关高度范围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外卖配送的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超过120米;物流配送约在120米至300米;另载人运输则约在300至1,000米。就深圳某运输公司为例,每部无人机起飞次数高达8,000次,最长飞行距离可达到50公里,跨城、跨海亦轻而易举,成功与商机无缝连接。未来,港府将致力打造北部都会区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而无人机可延伸的应用潜力正好符合区内区发展所需,有助当区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开创“智慧天空”新时代。
不过,观乎现时北都各个新发展区有关规划及发展建议、土地用途建议文件等,种种白纸黑字的内容均未有详细提及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发展部署,仅在构想图中简单描绘数架无人机飞行情景。事实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潜力非常庞大,当中包括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并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新体验。
另一方面,低空经济能衍生一系列相关产业板块,包括通航机场设施、低空飞行器材料及元器件、低空飞行服务、低空新型基础设施、检验服务等。就用地空间而言,航空起降枢纽、起降场、起降点、飞行器加气站、电动飞机充换电设施、维修检测场地等,均对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潜力。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理顺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相信各个部门必须互相协调及配合,例如民航署制定飞行安全审查守则、地政总署提供弹性批地条款、规划署从宽考虑土地用途协调等。此外,除了尽快修订相关飞行或建筑规例外,政府更应从前期规划或用地空间分布入手,更有效地配合陆路物流运输布局和空域飞行体系使用,以容许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有建筑物、基建设施于策略性地理位置落成,后续发展就会变得复杂,甚至“无弯转”。
现今世代的城市规划已不能只停留于2D,更应以具有前瞻性的3D角度出发,从而制定规划及发展蓝图,并有效地推行新经济发展模式。各位读者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给我作讨论。
【财经专栏】黄仲澧
现为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以及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并曾任多间大学及院校之客座讲师。为政府、公营团体和不同大型私人企业等,提供跨领域专业、房地产及商业评估、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园景建筑顾问服务,协助制定城市及产业发展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