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 | 片区发展是否有利可图?(上)
政府于去年底为北部都会区的“片区开发”模式展开咨询,近月有不少行家及客人均问及这发展模式是否有利可图,那就得从当局为何要做这套“大龙凤”开始讲起。
先从现时情况动笔,香港近年赤字已高达千亿声,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香港每逢劫难,政府基建必然“上马”,以尽托本土经济,青马大桥、机场“玫瑰园计划”等大型项目依然历历在目。有别于其他国家,你帮香港政府搞基建,一定可以收到数(准时找数、用咩方式找数则另作别论)。第二,中央指明香港系打国际市场牌的地方,“阿爷”又颁“圣旨”要搞科技,倾国将企业出海国际化。第三,我去国务院国情后续赔偿和班上课,其中一课谈及内地如何看香港资本主义市场运作的见解,包括如何运用“可自行发钞”的货币政策帮中国、帮香港,是取决于港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生存了这么久的市场智慧。总括而言,大家都要揾方法擡钱、救经济,而“阿爷”俾张科技好牌你上,麻烦你如果要食返金融老本,都交吓功课。
以前香港政府冇咩大劫难,局与部门之间各有各做,也比较安心自在。然而,现在赤字连连,尤其是我们这些在资本主义下长大的“兄弟姊妹”,见到个库房每年都冇咗一浸,金融佬,甚至广大市民无一不心虚胆怯。局与局之间当然要夹计,但夹咩计呢?有别于国家的政治任务,城市政府从来目标都是希望对比邻近城市更有综合竞争力,惟对于香港的国际化大都会定位,“钱”是用来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却非终极目标。因此,本地来来去去都是“救经济”,而非“救库房”。
讲完基础,再进入讨论片区发展。“阿爷”俾国家任务你,包括要钱、土地到位,但无钱、无地可以怎样做?从前政府库房万亿元,还有正现金流,征地用公权力收,财大气粗到用现金作赔偿,叫该土地营运者话走就走,处处无情讲。收地统一由相关部门处理,不会细化收地项目特性和营运者对社会经济贡献,当地居民重置、传统产业再营造等均不会有后续赔偿和管理;虽然当中总有例外,但大多都一概免问。此一时彼一时,现时统一赔偿政策已不管用,惟基建仍需“上马”。
中国人传统智慧世代相传,尤其是我们被指定为“超级联系人”的,更要谂招“四两拨千金”。香港不嬲做开“股市大赌场”,试问有哪位本土成年人从来没有“玩返两手”。同一个概念,片区发展也是“大赌场”。以前地产市场好景时,土地就好比股票般,拆细啲卖,便能让更多发展商入场,提升场内竞争,让土地可卖个靓价。及至现时土地价钱跌得低残,又可以用上股票市场“五合一”、“十合一”的概念,整翻靓仔个价,行政费都悭埋。最紧要是用其他人的财力,加强自身的比较优势。
以新田收地推行湿地保育为例,港府现价以600元一方呎收地,如:300公顷地,盛惠190亿元。换言之,基建未行,收地已冇咗一笔。于是政府尝试以期票作赔偿,并容许以这张期票去特定地方发展;公司实力不足?也容许与其他人夹份。如此一来,政府既不用行使公权力,也不用现金,只需靠私人市场便可收回自己想要的土地。这过程衍生了一个市场:如果政府愿意接纳差价,想参与片区发展的发展商就会想买入当局想收回的土地(暂名“地价兑换券”);诸如此类的项目,还有把市区仓库土地腾出来,搬到片区发展等。
从来都市更新工作也会带来经济增长,或许有人会说“补地价收唔到,库房都冇得益。”此言差矣,诚如上文提及,政府做任何事情,亦希望对比其他竞争城市,自身有相对较高的比较优势;不同于企业,钱的正底负流动是城市发展的工具,而非其目的。
如此多的“地价兑换卷”,片区发展正好成为载体“交货”俾人。现时政府有本钱同市场开个“赌局”,以“地价兑换券”当“筹码”,在住宅片区,你下注中、长期楼价回升,弥补当局要求你负责建设道路、社区设施等费用;有剩可以袋落袋,输咗就唔好意思。有趣的是,赌局中又可以让你修改赌局条款,你亦大可建议修改人力资源要求,务求你欣喜入场。参与游戏的人可以赌很多“边”,其中有三边包括:(一)可以收到便宜的土地转做“地价兑换券”;(二)活化自己旧工业资产也有数可计;以及(三)博楼市中、长期回升。
除了“地价兑换券”,政府亦设有另一“赌局”与市场“对赌”,笔者留待下回分解。
【财经专栏】黄仲澧
现为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注册专业规划师,前海合作区备案执业资格注册城乡规划师,大学讲师,提供跨领域专业、房地产及商业评估、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园景建筑顾问服务,协助政府、公营团体和不同大型私人企业,制定城市及产业发展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