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 | 改革“地方营造” 抢救香港吸引力(上)
子女前阵子参加了佛山学习交流团,我又跟住去玩返几日,并游览了千灯湖、岭南天地等景点,不但亲身体验内地对国家级“夜间文化”的定义与落地,亦见证香港在城市规划或设计方面的实践或落后于时代变迁,跟不上现时大众所追求生活质素的需求演化。
千灯湖以夜市文化作卖点,设计上利用“湖泊”河道作为分隔,河道两旁设有2至3层高、阶梯式建筑设计的购物商场,容纳大大小小零售商店迎合各个消费阶层需要;商场配有大型公共空间,为行人提供可视化空间感,即从地上向天空望及地上平线看,均能全盘看透部局。
此外,商场外的空间则善用作夜市,并有系统地分布超过100个临时饮食及零售摊档,延绵不断伸延至街尾,以产生足够的“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让人长时间逗留,加上永久性厕所等周边配套设施亦见充足。从城市设计角度,千灯湖的设计具有强烈“亲水文化”,夜市五光十色的摊档更与周边大厦灯饰互动铺排,营造出一个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活动节点。
至于岭南天地则以旧城改造,保留历史建筑物为主,更以引入特式小商店见称。除了设有饮食及零售店铺,更将街道由行车道改划为夜市,并以成果为导向,不拘泥于小节,体现“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极致。上述两个均是佛山著名的旅游景点,反映出当地政府对于“地方营造(place-making)”的积极性,并对地区经济有莫大贡献。
事实上,香港多年来以拥有维多利亚港的天然海岸线为傲,但实情市民只可以“望水”,但不能“亲水”。以近年落成的湾仔海滨公园为例,从会展站的月台步行到公园需时约7至8分钟,对香港急速的脚步而言,相关可达性只能说是尚可接受,而附近以商厦为主,未有兴建住宅。该公园在布局上属区域公众空间,那就必须要有吸引人流的设施,尽管公园设有宠物友善公园、活动空间(event space)、观光脚踏船等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两间望海景的餐厅,以及放置退役“乌蝇头”列车车卡吸引铁路迷,但对大众市民来说,该海滨只可以视为一个大型的休憩空间,缺乏到访目的性。从人性角度,大众愿意走多少路去一个地方,是视乎该地方有多大吸引力,而吸引力取决于人们愿意在那地方逗留多久去享受他们所期待的时光空间。
市区现已发展成型,除非进行大规划重建,否则相信难以改变今日的局面。然而,现时仍处于规划阶段的北部都会区,基本上完全有条件去改革既有的传统城市设计准则,并成就更有吸引力、具活力的活动节点,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港府需明白今时今日22世纪是“地方营造”的年代,应参考中国一线城市如何以大胆创新的城市规划或设计概念,成功争取市民外出消费,另本地亦应善用“临时空间”的概念。
下回我将会拆解如何实现改革“地方营造”。各位读者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给我作讨论。
【财经专栏】黄仲澧
现为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以及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并曾任多间大学及院校之客座讲师。为政府、公营团体和不同大型私人企业等,提供跨领域专业、房地产及商业评估、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园景建筑顾问服务,协助制定城市及产业发展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