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肌力减退身体活动功能下降!防肌少症三餐均衡摄取蛋白质

撰文: 健康2.0
出版:更新:

肌少症是指随著年纪增加,骨骼肌质量与强度逐渐流失的症候群。

年纪造成身体组成的改变从30岁就开始,身体每年会减少0.25公斤肌肉组织,增加0.5公斤脂肪组织,60岁以后,肌肉质量更会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强度以1.5%~3%速度下降,且流失部位多为下肢肌肉群。

1分钟自我检测肌少症(按图了解👇👇👇)

+7

相关文章:肌少症|预防肌少症不能只靠蛋白质?做1动作超过12秒恐中招

肌少症的原因

肌少症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老化导致荷尔蒙浓度及敏感度改变、神经肌肉变化或神经退化性疾病,以及发炎物质的累积,再加上老化使活动量下降,易使肌肉持续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其他次发性原因还包括:

1. 活动力下降:例如长期卧床、失能。
2. 疾病:例如严重器官衰竭、癌症、内分泌疾病。
3. 营养不良:如蛋白质、维他命D摄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药物造成的厌食等。

相关文章:肌少症|肌肉60岁起流失速度变快 严重可影响走路 3招改善状况👇👇👇

+6

造成肌少症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可能合并多种原因,因此在预防或治疗上都必须注意多个面向,以提升效果。

肌少症的症状

人体肌肉质量减少,会合并有肌力减退或身体活动功能下降,尤其年长者容易出现行动吃力,例如从椅子起身变困难、走路迟缓、毛巾拧不干等手脚力量愈趋减弱的情形,以及走路速度愈来愈龟速等症状,通常还有体重愈趋减轻,以及容易跌倒等情形。

肌少症测试

一般民众若于家中没有办法准确测量肌力或肌肉质量的情况下,可先以小腿腿围作为初步的测量依据:若男性小于34公分或女性小于33公分,则建议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测。

另外,年长者也可以自我观察,走路时是否变慢,无法走太长的路;容易腿软,走路不稳,需要拐杖或扶手才觉得比较安心;无法一口气走楼梯上楼;以及打不开瓶罐、提不动菜篮或购物袋,或从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来需要用手支撑等情形。这些情况愈多,则愈有可能有肌少症。

预防肌少症饮食对策

预防肌少症,营养的补充非常重要!根据台湾2013~2014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指出,长者的饮食热量摄取不足盛行率为42%,前5大缺乏的营养素为钙、维他命E、维他命D、锌及镁;而6大类食物摄取不足的前2名为乳品类及水果类。其中,肌肉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预防肌少症务必要注意蛋白质摄取。

组成蛋白质的胺基酸有20几种,其中可帮助肌肉合成的白胺酸最重要,白胺酸存在于肉类、乳品类、豆类及相关制品,每人每天应摄取的蛋白质量约为体重乘以1~1.5公克,而一份蛋豆鱼肉类所含的蛋白质约7公克,年长者一天约需摄取8~10份豆鱼蛋肉类。

相关文章:肌少症|长者肌肉流失 因每天都食白粥?用“它”煲粥补充蛋白质👇👇👇

+2

肌少症菜单

1. 充足的蛋白质与乳品

每日蛋白质建议量为1.2~1.5g/Kg。以60公斤的长者为例,每天应摄取72~90公克蛋白质,另外每天应摄取1.5杯乳品类。

2. 三餐均衡摄取蛋白质

蛋白质摄取应平均分配至三餐,避免大小餐的发生,每餐应摄取一掌心的豆鱼蛋肉类,可以达到最佳的肌肉合成效果。

3. 补充维他命D及钙质

建议长者每天摄取1.5杯乳品类,预防骨质疏松。此外,维他命D可帮助钙质吸收且减缓肌肉流失,鼓励每天日照10~15分钟,并且摄取含丰富维他命D的食物,如菇类、木耳、蛋黄,以及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等。

相关文章:肌少症|肌力流失或增长者失能风险 补钙外更应做3组运动预防👇👇👇

+5

肌少症运动防肌肉流失

运动能增加肌肉的质与量,还可以提升平衡感、增加骨密度、强化心肺能力,对于各种老化症状都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尤其是阻抗性运动,例如伏地挺身、仰卧起坐等,是目前预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包含暖身与有氧运动、肌肉训练、缓和伸展及平衡协调运动,如果能每天做会更好。

1.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重度运动,如快走、健行、游泳。
2. 每周至少75分钟激烈有氧运动,如慢跑。
3. 每周至少执行大肌肉群的训练,像是肩膀、手肘、大腿、膝盖,每个部位重复做10次,例如深蹲、擡腿、举哑铃、弹力带运动等。

罹患肌少症如何改善?

肌少症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导致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目前并无特别有效的药物用来治疗肌少症,一旦发现肌肉流失,最适当的处理方式是补充足够的营养,尤其是摄取蛋白质,并搭配适当的运动训练,目前已有大量证据证实,增加阻力训练可以逆转肌少症。

延伸阅读:

夹枕头能强化膝关节!曾国城曾因膝盖积水、脚伤跪著主持,医:发炎勿吃2食物

【本文获“健康2.0”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