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放眼未来:装备学生应对挑战 3个学生必需具备的质素
文:天主教伍华小学冯朗校长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也就是2013-2019年出生的这一代,在15-20年后,当他们踏入社会,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家长们普遍认为学生回校上学,最重要是要学会语文能力、解难能力及沟通能力。教育其实远超如此。现今各校的校本课程各有特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尽管我们身处2025年,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为未来社会培育栋梁。因此,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视野,预测未来所需的技能,并将其融入当下的教育中。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学习罗盘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指出。未来的教育应著重培养学生的“转型素养”(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其中包括:
创造新价值(Creating new value):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创新思维,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调和紧张关系和解决困境(Reconciling tensions and dilemmas):具备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能够在不同观点之间找到平衡。
承担责任(Taking responsibility):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而学校教育又如何能体现以上三项素养呢?
我校的学生并非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主动走进社区,运用科学方法检测启德河水质,探究背后的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污染源的分析和改善建议,实际上就是在为改善社区环境创造新的价值。他们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体现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质测试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例如数据分析的困难、不同意见的冲突,以及寻找污染源的难度。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协商、沟通,并在各种限制条件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培养了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观点之间找到平衡。
学生们参与水质测试,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更是对社区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他们的研究更刊登于学校科学学报,学生更有幸亲自把学报送给渔农自然护理署助理署长,实在难得。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们掌握这些重要的技能,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作者简介:
冯朗先生现为天主教伍华小学校长。冯校长取得香港大学英语教育学位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取得融合教育硕士学位。冯校长是首位把Micro:Bit带到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并为学界举办多次讲座及工作坊,让老师认识运算思维教育。冯校长致力推动课程发展,特别在英文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亦积极推动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及关爱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