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香港小学生坚毅减弱的原因与提升方法
文:天佑小学校长李喜森
近年来,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重,反映出不少孩子面对困难时选择放弃,缺乏坚毅精神。为何他们的意志力变得如此薄弱?笔者尝试探讨其成因及应对方法。
小学生坚毅减弱的原因
1. 高度竞争的教育制度
香港学生从小承受巨大学业压力,繁重的功课、测验、考试,以及家长安排的补习班,使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容易影响身心健康。
此外,不少家长过度强调成绩,将其视为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学生若考试失利,便容易沮丧,甚至失去学习动力,而非学习如何克服困难。
2. 家长的过度保护
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担心他们失败,因而事事代劳,如安排学习计划、解决问题,导致孩子缺乏自主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一旦遇到挫折,容易选择逃避或依赖他人,无法培养坚毅精神。要改变这现象,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尝试、失败,并从中学习,才能真正建立面对挑战的勇气与韧性。
家长如何提升子女的坚毅?
1. 培养独立能力
家长可让孩子从小负责日常小任务,如整理书包、规划时间或处理人际问题,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父母应从“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在需要时给予指导,而非事事代劳。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容易应对未来的挑战。
2. 建立“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白“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的失败,并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学会与失败共存。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并强调努力与坚持的重要性。这能帮助孩子相信能力可透过学习提升,从而更积极面对挑战。
3. 透过挑战与耐力训练培养坚毅精神
家长可鼓励孩子参与多元活动,如运动(游泳、长跑、球类运动)、学乐器、绘画或手工等,这些活动需长期投入,能培养耐性与毅力,并可以陶冶性情。透过设定目标、克服困难,孩子将体验努力带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坚毅精神?
以笔者学校为例,以下为培养坚毅精神的部分措施:
价值教育活动:学校以“坚忍不拔,迎难而上”为年度主题,故刻意安排学生到幼稚园讲故事,借以推广“坚毅”与“自信”的精神,并实践服务助人的精神。透过向幼稚园学生讲故事的经验,本校学生也同时获益良多,顿时成长不少。
奖励计划:本校透过“缤纷奖励计划”、“至Good Kids”等,表扬学习进步及态度良好的学生,即使少少的进步,老师都给予正面的回馈,以提升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共同营造愉快校园的文化。
体育活动训练:运动能够让人体释放快乐的情感,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透过挑战自我,培养抗压能力与坚毅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和坚毅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而需长期磨练。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与老师应理性分析问题,给予支持与鼓励,而非直接“代劳”,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与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
李喜森先生现为天佑小学校长,从事教育事业33年,在校致力推动生命教育——“蝴蝶保育计划”,期待学生能够懂得珍惜生命。李校长也热爱书法艺术,现为香港书法专业人员协会执委之一,并在每个主日于马鞍山圣方济堂以歌咏团团长的身份推动堂区之福传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