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躺平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及学校应对策略

撰文: 李安迪校长
出版:更新:

文﹕天主教领岛学校李安迪校长
躺平是对是错?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去年9至11月问卷访问近1,000名中学生,两成七受访者认为自己已“躺平”。当中超过四成声称“躺平”超过一年。他们选择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只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对生活无所求。调查亦发现大部份“躺平”的学生认为“躺平”是一种觉醒,想寻求简单、自由和舒适的生活,不强迫自己接受物质主义等价值观。

解决学生躺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对未来及自己抱有希望。(作者提供)

年轻人选择“躺平”的原因

1.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面临著巨大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感到无力应对,从而选择躺平。

2. 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固化使得年轻人难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让他们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躺平。

3. 消费主义: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让年轻人对物质生活有著过高的期望,但现实中的经济压力和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感到无法满足,从而选择躺平。

4. 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和炫耀文化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促使他们选择躺平。

5.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过度保护或过高期望都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从而选择躺平。

躺平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1. 心理健康:躺平文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深远的影响。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孩子容易产生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2. 学业表现:躺平文化会导致孩子对学业失去兴趣和动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当孩子认为努力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们会选择放弃努力,这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 社交能力:躺平文化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消极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学校以宗教角度融入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从小开始对人生抱有希望,面对逆境或挫折也能靠信仰的力量勇敢面对。(作者提供)

学校应对躺平文化的策略

针对上述的问题,学校有责任去避免著文化形成及解决及现有的问题。归根究底,解决学生躺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对未来及自己抱有希望。本校以宗教角度融入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从小开始对人生抱有希望,面对逆境或挫折也能靠信仰的力量勇敢面对。

另外,针对他们否定物质主义等价值观的态度,我们不否定他们的看法,但以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价值(真理、义德、爱德、家庭、生命)去引导学生追寻人生的真正意义,让他们不追求物欲,但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我们有系统安排孩子参与义工服务,让他们从中在不同的人和事中感到生命的可贵及感恩自己所拥有。

学校需要安排多元的学习活动,照顾孩子的学习多样性。(作者提供)

除此,我们也不立即否定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我们会作为孩子们的成长伙伴,多沟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进行对话,让孩子感到老师或校长不是站于对立面,而是跟他们同行,这样才能有效取得孩子信任并愿意聆听道理。

最后,学校需要安排多元的学习活动,照顾孩子的学习多样性,让不同能力,拥有不同兴趣的孩子也有发挥德的机会或自己喜爱学习的活动。老师亦会跟学生制定共同目标,并刻意制造不同的小成功,让孩子建立自信,喜爱校园生活,从而对生活有所期盼。

学校以孩子为本的方式去让孩子从新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保留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优点,又能让孩子培养只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这不是更好吗?

天主教领岛学校李安迪校长。(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安迪先生现为天主教领岛学校校长,从事教育事业18年。他致力推动创新教育,推动学校课程及学教的变革,于推动及实践电子学习、STEM教育和计算思维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于学校开展了不同的创新教育计划,使任职的学校均成为香港著名的创新型学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