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派钱”纾困不应忽略弱势社群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三(26日)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当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向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派发1万元。作为非常时期的纾困措施,“派钱”值得支持,但却要考虑周全。其中一大弊端,在于移民海外多年、与香港联系较少的港人可获得这笔资助,反而来港未够7年、较为弱势的内地新移民却未能受惠。虽然当局以受惠者是否永久性居民作为“派钱”准则有助避开司法挑战,但有关做法毕竟忽略了需要援助的一群,违背“纾困”初衷。有见及此,政府有必要补漏拾遗,实践分配正义。

反修例示威和新型肺炎疫情对经济民生的打击非常广泛,饮食业、零售业、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许多从业员本来就是低下阶层,家境不算殷实,疫症肆虐迫使他们增加支出购买抗疫物资,再加上结业潮、裁员潮可能出现,情况相会只会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派钱”肯定是及时雨,问题是能否全民均沾。

撇除少数例外,内地新移民一般都是基层,属最需要帮助的一群。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内地来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主题性报告指出,香港新移民有约16.6万人,当中3.2万人每月主要职业收入低于1万港元,占新移民劳动人口四成;同时,包含新移民成员住户有约11.8万户,其平均人数为3.3人、每月收入中位数是17,490元,换言之与《2016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划定的三人家庭贫穷线(月入1.5万元)相若。两组数字均显示有接近四成新移民处于“贫穷线”以下。尽管我们暂时没有2020年的最新数据,但基于最近4年本地社会经济结构没有重大变化,可以合理推断现时居港未满7年的新移民的处境与2016年的情况相差不远。

《香港01》一直强调,政府应妥善履行公平财政分配的责任,尤其要照顾基层权益。虽然居港未满7年的内地新移民在法律上不算永久性居民,但他们既然选择定居香港,而且在不同领域作出贡献,可能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保安,也可能是楼下餐厅的侍应,为甚么要被排除在政府援助之外?事实上,许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当局宁愿援助早已移居海外的港人,变相为他们提供来回机票,也不帮助在这里落地生根的新移民。

政府担心如果不设永久性居民的门槛,可能要向外佣、留学生、外劳等群体“派钱”。但要解决上述问题其实已有先例可循──政府在2011年曾通过关爱基金补漏拾遗,向居港未满7年的成年新移民“派钱”,实践了分配正义。如今在反修例运动和武汉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下,新移民较2011年更需要帮助,政府没有充分理据忽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