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观点】增医疗拨款方向正确 钱须用得其所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三(28日),本届政府宣布其第一份财政预算案,其中一个着眼点为改善医疗体系,强调要未雨绸缪、投资未来,积极改善医疗以应对人口老化等挑战。新年度预算公共医疗开支达712亿元,比去年增加13.3%,占整体公共经常开支的17.5%,加幅为近年最高。当中对医管局的经常资助会增加60亿,相信可提升公共医疗体系的质素。政府锐意改善医疗,本值得肯定。然而,预算案除了拨款较以往多,大部分措施只是因循旧策,欠缺破格的新政策,实在令人担忧其对改善医疗体系的实际作用,是否足够。政府必须放胆推出改革政策和善用预算,才能从根本处改变香港医疗体系的问题。

本港医疗系统资源不足,流感高峰期间更是情况严峻,政府应在有盈余时好好运用拨款。(资料图片)

预算案亡羊补牢 发展医疗应切中要害

早于去年10月,特首林郑月娥发表其第一份施政报告时,“01观点”就指出其医疗部分欠新意,既未能解医疗体系的燃眉之急,在长远规划上亦未能称善。 预算案受到施政纲领的限制,难有突破本已是意料中事,但讽刺的是,预算案的内容进一步反映了施政报告的医疗政策方向有误。

施政报告医疗部分的一大重点在于推广基层医疗,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认为有助缓解医疗体系超负荷的情况。推广基层医疗当然有一定用处,但显然香港医疗体系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此。现时公营医疗已严重超荷,急症室的轮候时间动辄数小时,而私营医疗亦不见得余力接受更多的病人。最切实的问题还在于院所、病床、人手等资料严重不足。当务之急应该是先扩充医疗体系务必提高“供应”,然后才推广基层医疗,进一步收窄“需求”,最终达至双管齐下。

施政报告花了不少篇幅讨论基层医疗,但政府在冬季流感期间才吸收到教训,明白问题的根本。事实上,政府当初推出“长者医疗券”时,是打算资助长者使用基层医疗服务,减低他们对医疗系统的需求。但事到如今,医疗券已成为资助长者到私营医疗院所求诊的补贴,反映政府在医疗改革上欠缺洞察力。事隔施政报告发表多月,本周的预算案中有关基层医疗的部分只是草草了事,可见当初的医疗政策欠前瞻性。预算案大幅增加医管局的经常拨款,承诺增加资源与人手,似有亡羊补牢之势。

从此可见,医疗政策欠缺一个完整而有远见的规划。现时医疗体系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快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素,以及平衡随之而来的庞大医疗开支。政府未来应该更有决心,大胆推出改革,才是治本之道。

本港公立医院急症室持续迫爆,医疗人手不足。(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医疗改革研究系列:

【医疗改革研究.一】医疗融资急须改革 市民欠意识 政府有责

【医疗改革研究.二】香港医疗体系问题深 资金人手皆缺

【医疗改革研究.三】医疗融资改革 医保是否出路?

【医疗改革研究.四】医疗系统的三大分类与各国例子

承诺难解燃眉之急 3,000亿元如何运用亦是关键

而实际上,预算案虽然在医疗开支上作出不少承诺,但“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以及增加医疗培训学额等,一时之间也难见效,无法纾解现状。政府虽然增加了医管局拨款、改善公营医生待遇,更承诺会聘请所有本地医科毕业生,但这些都无助于解决关键的人手短缺问题。这些措施表面看似有助增加人手,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只是与私营医疗体系争夺人手,没有增加到整体医护人员的供应。私营医疗处理病人的效率与公营并没有太大差距,而且其人手也并非充裕。公私营互相竞争人手,并不会增加整体医疗服务供应,故此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增加人手。

在流感高峰期,即使私人诊所亦爆满,可见医护人手短缺仍整体问题。(文雪萍摄)

预算案中虽有提及增加医科学士课程等学额,但医生培训须时,修读学位须六年,毕业还需实习一年,即使从明年开始增加学额,也要八年后才能看到成果。以每年两个流感高峰期计算,市民还须在接下来的16个流感高峰期担惊受怕。而且,医科学士学额虽然在过去10年增加近九成至470个,但要补充香港医生不足的问题尚有距离。全港现有注册医生14,013人,每1,000人中只有1.91名医生,但先进地区的比例往往达到2.5以上。香港要达到2.5的基本水平,还需要4,500多名医生。假设所有医科毕业生继续留港执业,要填补这个差距也要10年;何况期间人口还会增加,而亦会有医生退休或离港,实际上要花的时间将会更长。现阶段解决医护人手紧张,积极从外地输入医护专业才是务实之道。医护人手充足,香港才有资本去考虑更深层的医疗改革。

除此之外,预算案亦提到已预留3,000亿配合第二个医院发展计划,并指政府已邀请医管局拟订计划。这笔经费庞大,足以影响未来医疗体系发展的优劣,必须谨慎打算,才可避免香港在往后十数年继续面对今日的问题。预算案提及第二个医院发展计划将重建玛嘉烈医院与屯门医院、在京士柏兴建新医院,以及扩建北大屿山医院等,预计可增加3,000至4,000张病床及更多诊症名额。医管局在拟定计划时,应多考虑未来人口增长的分布,令新医院能满足地区需求,以免市民时常要跨区就诊。更甚者,医院只是硬件,人手与营运资金等软件亦应重视。政府应考虑除将拨款直接用于医疗基建上,亦可利用拨款成立基金,将收益转化成公共经常医疗开支,壮大香港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章.政策分析:自愿医保计划不断“走样” 磋跎岁月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