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观点】社福保障不足 派糖要掌声 不如做实事规划未来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各界预测政府下年度盈余可观,可望达1,500亿元,政府须在一次性“派糖”措施和经常性开支中,选择如何把财政储备用得其所。累积丰厚盈余乃过往多年来的常态,过去十年财政盈余平均每年逾500多亿,政府虽在经常性开支中的各项目增加拨款,惟拨款额未足以大幅度改善民生,为市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在社会福利方面仍无法满足需求。前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年年大幅错估政府财政,以致未能做到长远财政规划。本届政府强调新思维,在各项社福支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应投资未来,为社会接下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而不应只着眼于短期纾缓措施。

政府虽然年年增加安老服务开支,但轮候资助服务时间却仍长达一至两年。(资料图片)

外判安老服务 难获市民信任

回看以往数年的财政预算案,政府确实一直增加社会福利经常开支,在2017-18年度开支达733亿,相较2012-13年度增幅逾七成,更预留了盈余中的300亿元加强安老和残疾人士康复服务。然而,增加拨款并不代表用得其所,长者社区照顾及院舍服务的平均轮候时间没有因此大幅缩短,分别为超过一年及约两年,而残疾人士仍欠缺足够的住宿照顾及就业支援。预算案未有具体规划拨款用途,部分安老服务甚至以服务券的形式外判到市场,质素未得市民信心,亦未能让有需要的市民受惠。

政府思维总是亡羊补牢,很多社会悲剧却每每反映社会福利规划不足,新的预算案更应一改以往思维,就整体人口变化及社会需求增拨资源。

预算案不应只作拨款,更应对焦拨款用途。(资料图片)

履行社区照顾“零轮候时间”承诺

本港人口老化的挑战迫在眉睫,《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已于去年完成,政府亦已掌握预计数字,推算未来长者人口增长,到2043年约每三人当中有一位是长者,预见社区照顾和院舍服务的需求趋增。现时资助服务严重不足,除了增加服务名额,亦需投放资源培训足够的护理人手,以及改善服务质素。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倡议社区照顾服务“零轮候时间”,财政预算案应履行承诺。

事实上,长者社区照顾关注组2015年的数据研究,只需4.48亿元,就足以支付整年轮候社区照顾服务的开支,延后长者入住院舍的时间。社区照顾服务乃居家安老的重要支柱,不少长者只需简单的送饭、日间护理服务,而社区照顾服务的成本亦远较院舍服务低,按2017-18年预算,以两项主要社区照顾服务计划为例,每月每个个案成本只需约2,000及5,000元,远比护理安老院约15,000元低,也可让长者留在熟悉的社区生活。

去年的预算案,政府增拨2.5亿元加强对长者的照顾,但主要仍用于增加资助安老宿位及改善合约院舍的服务质素,涉及宿位仅600至700个,相对现时于轮候册上的3.8万长者,并不足够。政府应先规划人手培训,提供足够的社区照顾,而不是只着重院舍服务,否则僧多粥少的问题难以解决,也让很多想留在家中安老的长者因轮候时间过长,而在无可选择下入住质素良莠不齐的私营院舍。增加安老拨款宜对焦用途,继续药石乱投也无法令拨款用得其所。

本港医疗系统资源不足,流感高峰期间更是情况严峻,政府应在有盈余时好好运用拨款。(资料图片)

年年拨款不到位 派糖难纾民困

另一方面,本港医疗系统资源不足,每年流感高峰期医护人员更疲于奔命,随着人口老化,医疗开支的需求趋升。政府早前因应流感拨款五亿元应急,支援医管局增聘兼职人手,惟至今成效仍不大,医护人手不足、病床数目不敷等问题仍未得到正视。这些社福保障问题正正需要增拨资源,以及落实针对性的措施才得以解决。

本届政府未筹划全民退保、医疗保险改革等大刀阔斧的鸿图大计,但长远来看,财政预算案不应着眼来年应该把钱花在何处,或按照盈亏决定是否派发花红。在制订《施政报告》及福利医疗规划时,更应订立长远五年、十年计划,在预算案中增加相应的经常性拨款。除了安老服务,精神健康、医疗卫生、残疾人士支援等服务也一直面对资源不足的困境,财政预算案应为政府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工具,若年年拨款不到位,政府要思考的不是派钱与否,而是如何令在水深火热中的市民,能在长远规划中得益,不用年年期盼政府能派糖纾困。

【01倡议】零等候时间又如何 长者:居家安老非困在家中

【01倡议】护老者︰感激护理员 完善配套 中心人手问题须解决

【01观点】建设长者友善社区 居家安老莫沦空话

【施政报告.观点】零轮候时间未够 居家安老须改管理生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