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观点】交通津贴小恩小惠 地产商港铁纹风不动
林郑月娥于本周三(10月11日)发表施政报告,观乎报告内容,政策都不外乎小修小补。无可否认,近来香港的政治争拗未如过去数年般激烈,但是若然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民愤将再次燃起,到时参与抗争的将不只是部分热衷政治者,还有一众被社会不公义制度压逼的市民。林郑月娥曾言港铁、领展、强积金对冲是香港的三座大山,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垄断香港土地资源的地产商,只是在施政报告却未见有多少政策能够挪移这四座大山。
政府不能甘于中介角色 领导香港是应有之义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政府除了是“服务提供者”、“监管者”,还须负起“促进者”的角色。然而,在公众的理解中,政府理应是社会的“领导者”,而非中介人,若然政府卸下了这个责任,那么香港的“领导者”会由谁担任?难道是地产商还是中央政府?故林郑月娥此说有违常理。 政府的中介思维也可见诸于整份施政报告,报告除了欠缺明确指标,当中也有不少政策只是新瓶旧酒。要而论之,林郑月娥未有回应市民最根本需要,也未有正视社会矛盾的根源,其一再强调要维护自由市场运作,明显就未有深思香港的社会问题源于失控的市场机制。若然现况不改,市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的话,民怨总会有爆发的一日。
须慎重处理公屋问题 置业主导政策不智 施政报告最令失望的是未有承诺增建公屋,林郑月娥更一再强调置业为主导的政策方向。须知道,现时一共有 27 万户仍在等候公屋,在他们当中,有一定人数住在迫仄的㓥房。按理说,林郑月娥理应承诺大量兴建公屋,只是她却只提供所谓货柜屋、共住房屋,甚至将之外判予社企营运。可以说,香港乃全世界最富裕城市之一,无论官员如何包装,政府要居民住在临时房屋、㓥房,本已是一种耻辱。更何况,这些新房屋很可能不过是杯水车薪,无助解决㓥房居民的燃眉之急。 更甚的是,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明言要以绿置居“取代”公屋,将火炭的 4,000 个公屋单位转成“绿置居”,换言之,政府只不过是将公屋分为租、卖两个类别,数量并没有增加,根本无助解决公屋落成量滞后的问题。 政府要在公屋以外另设置业阶梯固无不可,然而,既然绿置居的对象是公屋居民,其价格理应考虑他们的负担能力。过去绿置居以市价的六成厘定,也就是说,其价格将会随着失控的市场波幅升跌,市民就成为市场狂涛中的一叶轻舟。观乎过去绿置居的供款金额,比公屋租金高逾数倍,这对公屋居民来说绝对是沉重负担。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强调综援、长者占公屋住户的总数,也间接将公屋标签为弱势人士居住的房屋,而非大部分人的权利。
回购港铁无期 只字不提领展 另一方面,林郑月娥提出车费补贴,这政策固然能够稍纾民困,只是这亦反映政府无力控制交通价格。香港政府乃港铁的大股东,理应主导价格,然而,可加可减制多年来却只加不减,政府也没有修改计算车资的算式。如果政府连其拥有大部分股权的公司也不能控制,就更遑论解决香港的其他问题。 就像林郑月娥曾言领展是香港另一座大山,自房署将物业出售予领汇(现称领展)后,街市租金高昂,物价大幅上升,这情况在东涌、天水围等缺乏公营街市的地方尤为严重,天水围居民甚至被逼乘车到屯门、元朗购买生活所需。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在东涌、天水围、洪水桥等地方兴建街市,然而,这些地区近年均大兴土木兴建房屋,政府却未有提供清晰指标,令人难以相信新的街市可以同时应付新旧居民所需,更难望可以对抗领展辖下的街市。 要知道,食物开支是市民生活的一大负担,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以 2015 年官方贫穷线来界定贫穷户,发现贫穷住户食物开支占整体开支 31.4%,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未提出清晰指标,减轻基层开支,无疑是对他们的权益视若无睹。
退休保障远不足够 市民难以安身
至于最后一座大山──强积金对冲,林郑月娥没有提出确实方案,只表示会在数月后交出答案。林郑月娥应知道退休保障事宜小组委员的讨论已旷日持久,数年来已经有不知多少市民的强积金被无情对冲,林郑月娥这次未能交出方案,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可以说,强积金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香港人劳碌一生,期望的是安享晚年,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却对全民退保避而不谈。林郑月娥出任政务司司长时,曾经推翻周永新的全民退保方案,并谓要青少年供养老年人并不公平,但是我们须问,香港人劳碌一生、贡献社会,晚年却要寝食难安,这又对他们公平吗?
有魄力必可移山 林郑应反思自由市场问题
林郑月娥理应听过《列子》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认为只要后继有人,必可将家前的山移走,这故事的其中一个引申意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更何况,林郑绝不是势孤力弱的愚公,她坐拥特首大权,在议会中更有占多数的建制派议员支持,只要她对社会状况有正确的意识,香港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以上四座大山,源于香港荒谬的自由市场体制,政府必须对之修正,绝不能任其失控下去,不然就算再花工夫只是缘木求鱼,市民难望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