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观点】零轮候时间未够 居家安老须改管理生意思维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林郑发表施政报告指不会把人口高龄化视为威胁公共财政的问题,但要让长者得以居家安老,政府要做的不是只增加社区照顾的资源,说要达至“零轮候时间”就可,而是不再以管理一门生意的方式去实行资源调拨,才能做到以长者为本,让长者住得安心。

除了家居照顾服务轮候时间长的问题外,政府亦要考虑服务是否足够及全面。(资料图片)

投标制碍服务单位规划 长期跟进才能以人为本

现时的居家安老政策分散于多个不同的计划,令作为服务使用者的长者感到迷乱,服务不到位不全面。而合约竞投制度亦令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机构难以规划,服务质素无法提升,输入外劳作安老人手更只是没有对准长者需要的缓急方法。除了拨款外,如何执行政策亦是政府需要深思熟虑的一环,否则钱永无法用得其所。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是现时其中一项重要提供社区照顾的计划,为体弱程度较严重的长者提供复康服务及送饭、陪诊等家居协助,让长者无须住进院舍。此服务需要持续性的跟进,部分曾跌倒或入院的长者需要长期的照顾才能让身体情况减慢恶化,长者和护理员之间亦要建立互信及如家人般的关系,实在不适合以现时服务机构需每3年重新投标的管理模式去运作。

安老服务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项要按个别需要而提供的服务,以服务竞争性投标去选择社福机构根本是错的决定,太多以成本效益为考量,无法令机构提供最好的服务,即使增加更多的服务名额也未能满足长者需要。

人手不足伪命题 个案成本增才有全面服务

竞投制度亦限制了社福机构对人手长远规划及前线员工的薪酬水平。机构为了投得服务不能大幅增加前线人员的收入,这将不利吸引更多年青人入行,以致行业青黄不接。有机构调查显示50岁或以上的个人照顾工作员占超过一半以上,现时主要的前线护理人员亦是以妇女为主,没有太大的经济重担而又有使命感的妇女才能安心入行,若年轻人看不见行业的晋升阶梯及可观的收入,即使有心入行亦会因经济因素而却步。输入外劳本无必要,人手不足的根本问题还是薪酬水平及晋升阶梯问题,政府不应转移社会视线。

从每位长者能在预算成本下得到的服务来看,服务亦不够全面。按17-18年预算,处理每宗个案平均每月成本只有约$4700,这笔钱相对约$15,000的院舍成本只有约三分之一,只能提供约每周一至两次的复康及家居服务,对于家中没有护老者的独居长者仍不足够,其他的时间长者仍难以照顾自己。故此,政府不只是要令现时轮候约12个月的时间“减至零”,亦要增加每个名额的服务成本才能让长者真正受惠。

对于没有护老者同住的长者,社区照顾非常重要。(视觉中国)

社区券成效低仍继续推行 市场主导不受长者欢迎

政府提出以“钱跟人走”的方式,将“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增加至6000张。但现行的私营服务仍未够多元化及成熟,政府却仍于去年继续推出第二阶段试验计划,加入私营服务提供者,而且长者须共同付款及接受经济审查的安排,并不受长者欢迎,市场主导的社区券未必能有效纾缓轮候时间。

社区券让在轮候政府服务的合资格人士,使用在非政府机构及社会企业营运提供的服务,但部分坊间的服务费用比政府的社区照顾服务明显高,质素却没有受监管保障,不少长者宁可继续轮候政府服务,也不愿使用社区券,计划成效不大,政府却仍继续延续社区券,把责任交给市场,乃不智之举。

截至2015年9月底,累积获发社区券的人数有2650,而已使用的只有1114人,更有1282人选择退出计划,有约五成参与的长者没有在计划中受惠,反映社区券不受长者欢迎,成效不彰。现时有不少的非政府机构及私人营运者提供自负盈亏的社区照顾服务并非一条龙服务,有只提供日间护理的机构,亦有只提供家居照顾服务的单位,在没有整合服务的情况下,长者须要自行寻找多个单位,对长者而言亦未必方便,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

安老服务不能只以拨款及市场主导解决,政府要改变一直以经济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真正以长者为本,改变现行的每3年重新投标的管理模式,改善安老人手的薪酬水平及晋升阶梯,而不能倚赖社区券缩短轮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