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二十大.七|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社会、自然、和平的现代化
【编按】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今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报告,具体阐述了他将如何带领中共实践治国理政愿景,表明中共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伟大复兴”。
要读懂篇幅逾三万字的二十大报告或许不容易,但它却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段时间战略意图和治理规划的最直接文献。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中共为什么积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共所展现出的长期执政坚定自信底气何在,报告中正式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又有什么差异?中共如何认识习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变局中心的中国又将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变化?本系列文章围绕这些问题作出解读。(系列十之七)
虽然大家容易将现代化与物质挂钩,但大多数人同意,现代化必须是有关人的整体生活,物质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在满足物质需要后,能否生活在保障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能否充实人的精神文明生活,决定了现代化是否成功。这是人离开原始封建,摆脱物质匮乏,进入现代的动力。但这只是理论,在现实中现代化走上了两条不同道路。这就将现代化从简单的物质性扩展到社会性和精神文明的探讨上。二十大报告提到“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应有的意思。
从活着到物质丰盛
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的基础,它是人的第一属性,是人的自然本质,支撑和承托着人的精神性,不同的物质状况影响精神存在。有钱人精神爽利,三餐不继必然无精打采。用中国的发展经验,人的物质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活着、小康、物质丰盛,这不只是指个人,更应该从社会的整体判断。不少中国人早就进入了物质丰盛阶段,但作为整体,中国这几年才消灭了绝对贫穷,全面进入小康。
“活着”就是消灭绝对贫穷,它是指有足够物质条件让大家健康地生活,最基本就是充足的食物和安稳的居所,而不是有没有手机、汽车或珠宝。现代为什么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因为它不让人面对贫穷和饥饿。工业革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让人类看见终结物质匮乏的日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都能活着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中国消灭绝对贫困是具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成就。二十大报告认为,过去十年中共做的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解决了活着的问题,全面进入小康,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它的指向是中国人要进入物质丰盛时期,那是不容易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特征是庞大的人口,这是最大的社会性,共同富裕之“共同”就是所有人一起的意思,历史上如此,今天同样如此。中国是人类文明最积极回应人口规模的民族,建设大一统、分封制或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都是为了应对庞大人口。无论是儒家的大同思想还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它们的共性就是以人为本,以社会的共同富裕为本。与此相对,西方式现代化走了弯路,没有让所有人活着,更不关心共同富裕,而活着的人就算有了物质丰盛的生活,却无法在精神上安稳,他们知道部分人的丰盛生活无法持续。
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可以从四个维度了解:物质保证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宽松和厚实的生活环境是精神文明的起点,积极而和谐的社会交往发展了精神文明,丰盛的社交及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的本质。人一旦获得物质保证,其精神状况应该是健康的,继而会为自己争取宽松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环境。社会外部的作用,特别是提供积极和友好的社交环境,消除虚无和颓废的社会文化,能为精神文明提供发展空间。物质保障和社会交往都是要支撑舒畅的精神生活,如果社交和文化领域是丰富的,社会的焦躁可以减少。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
社会性是精神文明的重大范畴。当人解决了物质和社会两个困扰,结合自身在精神领域的健康,人开始转化为主体意义的存在,那就是人的自由解放,他不只是积极发展自己,还积极发展与社会的联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单个人的解放是所有人解放的起点,只有所有人得到解放,单个人的解放才是真实的。
现代化当然是物质的,但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物质的,没有精神文明就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拥有枪支不能保证安全,庞大的军事物资避免不了恐怖主义和地缘冲突,即使拥有先进的医疗储备还是让过百万人死在病毒下,都说明了物质不足以弥补对安全的要求。美国当然富裕,但它的社会不和谐,枪支、毒品和药物滥用让社区生活在恐惧中,它的主流文化可算是消极的、虚无的、浮躁的。不同政见群体为了堕胎权持续争论了数十年,因为移民政策相互攻讦,政敌之间充斥无休止的语言暴力,社会撕裂,这种混乱与现代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现代化是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结构变化的理论,无论是作为个体或14亿人口中的一位,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的制约。人口较少的社会追求现代化时,贫富差距的冲击相对容易处理,人口不到六百万的挪威、丹麦和新加坡便被不少人赞誉为共同富裕的现代社会。相比之下,14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明显存在贫富差距,社会动荡就无可避免。这种物质文明不可取,中国选择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它作为社会团结的纽带,才能保证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发展中的中国还不是现代化强国,但它没有枪支或药物滥用,没有种族冲突,没有堕胎权、移民政策的困扰,社会是和谐的、进步的。在中国,政治是严肃的事务,不像西方那样将政治娱乐化或民粹化。这类政治操作是落后的,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更不是现代的精神文明。西方或许不认同中国式现代化,但它足以让西方开始反思自己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的现代化关系
物质来自自然,人的物质存在就是自然存在,现代化是大自然和社会在特定环境下紧密联系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除了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更积极回应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应对物质需要持续威胁生态自然的挑战。在西方现代化初期,人们不知道物质进步会产生气候变暖等自然灾难,但在生态恶化之后,西方国家没有及时纠正,对物质的需要恶化为对物质的依赖,对财富的贪婪替代了对贫穷的恐惧,既得利益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物质生产方式。现代化必须撼动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垄断传统汽车产业的资本不想让电动汽车轻易崛起,化石能源拒绝被绿色能源替代,连高铁等集体运输也被传统资本“软抵制”,因为它会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
中国曾经被批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但是,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它只能够发展制造业来消灭贫穷。中国没有因为批评而产生抵触,相反,它深明牺牲环境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早在21世纪初,中国为工业生产的绿色改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美丽中国”政策,又为中国的“新发展理念”筑牢了基础。中国今天在生态环保的成就,就是落实治国理政的产物。
中国如何成为多种绿色产业绝对领先的生产国,无论是在光能、风能、水能,还是核能,都极具竞争力?这不只是因为科技进步或人民勤奋,而是因为中共用科学的物质生产理论定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要化解生态自然与社会追求丰盛物质之间的冲突。
人类需要持续推动工业化和发展制造业,科技不应该只是追求材料和生产过程的进步,更应该让科技服务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实践,它不是新发明。作为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人们必须考虑粮食从哪里来,是否吃得安全,充裕、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土壤、水源、气候。在工业社会,我们无法不关注能源、原材料、生产设备如何获得,是否用得安全、充裕、可持续,这些都决定了人类没有条件不去关注生态环境。中国今天的工业政策和环境政策是紧密联系起来的,不像欧美政党依然为化石燃料和既得利益之间如何平衡而纠结不安。
现代必然是和平的
不少人认为战争与现代是矛盾的,相信现代必然是和平的。但事实上,西方式现代化没有制止战争,大多数战争甚至是以现代化之名发起。几百年的殖民地战争就是如此,近年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较远之前的越战、朝鲜战争,还有冷战,都直接间接地以现代文明之名发起。更远一些,无论是征服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还是贩卖黑奴,事实上都是种族歧视和暴力剥削,但它是打着为野蛮人送去现代化的旗号。中国亲身经历的侵略战争,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八国联军,或者是日军侵华,都是以现代化之名行野蛮龌龊之事。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颠覆西方式现代化,在所有人的和平发展上与它划清界线。
和平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公共财,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手段,它们都是现代化的前提。如果连命都没有了、看不到生活的前路,社会怎会是现代的?进入工业时代后和平尤为重要,因为工业革命除了为人类提供先进生活用品,还为人类提供了大杀伤力武器。就算是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由于科技落后,工业化较晚,还是被先进工业国借助枪炮侵略。新中国经历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依然坚持不干预别国内政,坚持用和平或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纠纷,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验总结,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
现代化就是发展,就是要解决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提供丰盛的生活。过去几百年的现代化虽然造就了巨大的物质供应,却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甚至为人类制造了各种新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在中国和平崛起、成功发展,以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生,它将给予人类全新的想像。
“解构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