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二十大.二|从报告的结构梳理总体脉络

撰文: 于品海
出版:更新:

【编按】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今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报告,具体阐述了他将如何带领中共实践治国理政愿景,表明中共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伟大复兴”。
要读懂篇幅逾三万字的二十大报告或许不容易,但它却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段时间战略意图和治理规划的最直接文献。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中共为什么积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共所展现出的长期执政坚定自信底气何在,报告中正式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又有什么差异?中共如何认识习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变局中心的中国又将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变化?本系列文章围绕这些问题作出解读。(系列十之二)

解读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文件,一定要区分其中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论述,解读二十大报告更应如此。

区分政治性和政策性论述

在二十大报告里,政治性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的阶段性说明和对政党建设工作的要求。如果研究过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引领他们身处的历史阶段,就应该用类似的判断来认识习近平是如何通过“治国理政”思想来继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继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规律可以让人掌握中共在过去一百年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和党组织的持续强化巩固它的领导力,领导中国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领域,二十大报告持续构建“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系,它无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治国理政”,都没有离开这个主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就是“实事求是”指引下的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和“治国理政”都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时代实践,更好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具体指向。“治国理政”建立在成功的“革命”和“改革”基础上,解构了西方治理的意识形态化弊病,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实事求是”的路径,它是习近平“新时代”的主题。

中共“党的建设工作”是习近平最大的成就之一。从外部看,反腐是党建的主题,其实远不止此,他是要纠正中共党组织的涣散。反腐当然是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重建中共党员的理想信念、中共党组织的纪律与作风、人民对中共持续执政的信任。

作为列宁式政党,中共本就是高度政治性的组织。从建党开始,中共对党组织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清楚意识到坚强的党组织是解决执政问题的前提条件。张国焘在长征时期另立中央,毛泽东在延安发起整风运动,林彪的政变,打倒四人帮,这些事件既包含权力和路线斗争,亦有中共“自我革命”的主观要求。习近平在过去十年反复强调莫忘初心,告诫党内千万不能步苏共的后尘,提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都是要从强化党组织,解决涣散和巩固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出发。初步审视,虽然改革还在进行中,但不少人已经放下怀疑,对中共的“自我革命”寄以希望。

如果西方民主制度的失效是因为民粹化和资本的野蛮介入,苏联的崩溃是因为苏共失去理想信念、组织瘫痪,那么中共能够持续执政就是因为它专注于为人民解决困难和推动国家发展。中共的意识形态和治国理政思想在施政上能够落实,依赖的是高度政治化的党组织和干部队伍,这就是习近平如此强调“自我革命”和党建的根本原因。

治国理政思想是题中之义

要读懂二十大报告的政策性内容,必须明白习近平是如何创造性地构建了“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第五个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捆绑起来,这是他为“治国理政”制定的主题。他之后提出的依法治国、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以及在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让人们逐步建立了对“治国理政”思想的全域认识,中共在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也就完整地呈现在面前。

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专注过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但已经被意识形态化和民粹政治所摧毁。它们虽然对自己的政治制度评价甚高,但那是工具层次和意识形态主导的治理体系,经过一百多年考验,已经被证明存在极大缺陷。为了应对金融风暴,美国长年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结果是饮鸩止渴;争议长达几十年的堕胎权,换了一批法官就被推翻;气候变暖是全世界的重大议题,但美国的政策却左右摇摆;枪支和毒品泛滥数十年,但政府束手无策。如果连重大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先进性在哪里?

十八大以来,中共聚焦“治国理政”,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纠正过往野蛮发展经济的错误,国家治理开始让人看到专业性、科学性,增强了内外各方的信任。二十大报告就是围绕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开展,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长远和系统意义的要求,将国家治理学问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二十大报告15个主题拆析

二十大报告由15个主题组成。第1主题检讨了过去十年国家的发展和经验总结,为直至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引;第2、3、15三个主题都是针对中共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中共如何持续从严治党、推进党建、长期执政;第4到第10主题是涉及国家发展的主要领域,其中第4主题专注于“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让大家全面掌握中共治国理政的政策思想;第11、12、14主题与国家安全、军事和国际关系有关;第13主题则与“一国两制”有关。

新时代首十年总结(第1主题)

二十大报告的第一主题是讲述过去十年的变革,它占据了报告的五分之一,结合之前发表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清晰说明了“新时代”要承载的历史任务和治国理政的全貌。百年历史不容易掌握,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十年治国理政或许还没有足够沉淀,大家还在消化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同一时期是会看不清当下的变化。这一主题就是研读变化的指引,借此窥探这十年转型冲击的深意,以及中共的治国理政思想如何为之后的发展提供指引。

经历过80年代的中国人都知道自己身处改革洪流中,过去十年同样是历史性的,但变化却并不一样。就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共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是宣示剧变即将到来,被称呼为“新时代”的起点。结合当时炽热的反腐运动,习近平明确宣示他要推动更深刻和全面的改革。习近平一开始就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捆绑起来,在“四个现代化”带来的改变之上推动更高层次、更全面的现代化,为其准备了全新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这说明他决心引领中国走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道路,通过治国理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想像。用中共的语言,习近平要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继而“强起来”,它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达成,而作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连接点和中转站。

中共对意识形态与党组织的要求(第2、3、15主题)

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深化认识“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近十年,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对执政提出了新要求,中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除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深信自己的理论探索都应该围绕“治国理政”。“两个结合”不只是理论问题,它是将传统与现实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让大家掌握治国理政的历史轨迹,以及在认识论上让人民更好地与执政党形成共识。“两个结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转化,为治国理政与具体政策联系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十大将中共的“中心任务”聚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而且只能够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身为中共总书记的习近平指出,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否自我革命、从严治党。报告列出中共对干部队伍的要求,包括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以“自我革命”为原则的行为规范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强化党组织,强化队伍的正风肃纪,持续反腐。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才能“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第4主题)

二十大报告的第4主题是整份文件起承转合的一章,它是有关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共深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认识之下,“新发展理念”成为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治国理政的纽带。“新发展理念”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的主要元素,它是“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既要纠正改革开放初期粗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要满足社会主义价值观,还要解决西方式现代化深陷的困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策层面的指导理论,不了解“新发展理念”就无法明白中共的“治国理政”思想,无法理解它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认为,中国今天身处的“新发展阶段”是承接“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在这个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对于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大以来提出过许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理念之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包括五个方面: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习近平后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2020年4月)第一次提出“双循环”战略。到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他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为中共“新时代”发展作出系统论述,为“治国理政”思想制定科学发展的指引。

习近平认为市场是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双循环”是建立在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上,而以“双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如何做到畅通无阻?那就要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遭遇逆流,持续的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了局部断裂,而且趋势会延续下去,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字。这种情况特别不利于中国,它“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习近平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应对中国今天面对的形势的最重要手段,是“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的有效方法。

人才兴国和共同富裕(第5、9主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推进“四个现代化”。当时的科技虽然只是以土木工程建设和低级制造出现,但这些努力为今天的科技大跃进提供了工程实践和学术进步的基础,助推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教育、人才、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二十大报告认为创新占据“现代化建设全域中的核心地位”,但创新不只是指创业,若以为人才只是与财富相关,很可能是主次不分。中国在教育的努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但它不只是针对科技,而是全方位的,以培养人才为焦点。人才是劳动力升级的结果,它是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也是共同富裕的手段。高质量发展自然要有高层次的科教兴国,既为“新时代”提供所需的人才,更要满足人民武装自己的渴望,加快建立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本质差别,但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差别之所在,将差别锁定在福利制度上更是以偏概全。二十大报告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人才,创新,科技是提升生产率的保证。报告同时认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它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最能具体区分两种制度的重大差异,但它不是恢复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政策,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共同富裕”是中共建党时的初心。中共前几年开始强调“共同富裕”的愿景,除了是衔接上消灭绝对贫穷之后的社会动员,协调各个收入阶层之间的发展,更是为了做大国内市场,为提升消费在经济中比重提供政治引领。由于它同时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让一些人以为习近平要“左”转,这是没有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致。中共在建党时期就与西化派和保守派在共同富裕等价值观选择了不同道路。今天重提这个理念更是有其时代性,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可以通过人才兴国强化它在生产分配中的占比,将共同富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政治民主与法治中国(第6、7主题)

过去十年,习近平在政治上提出了两项改革——“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中国,他将前者定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西方普遍不认同中国对民主的理解,但他们的批评无法超越缺乏多党竞争、缺乏选举等论调。西方国家近年强烈感受到自己的民主走入了死胡同,“不管用”的证据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批评自然显得苍白无力。二十大之后,美国总统拜登祝贺习近平连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时,习近平专门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做了介绍,拜登只能表达自己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它,这与美国过往的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的民主以协商为重要形式,强调的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基层日常事务中提供服务、管理、监督。中共的统一战线同样是一种民主手段,它与西方通过政治公关和宣传扩大传播和巩固成效其实没有本质分别。民主没有固定的制度或模式,西方更不是一试就灵,如果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成功发展能提醒西方检视自己的制度,或许也是对民主的增益。

中共在提出“第五个现代化”之后就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议程,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二十大报告称之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如果没有切身感受中国司法过去十年的变化,确实难以理解它的深刻性。西方批评中共用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相反,中共认为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接受将法治和行政对立起来,更拒绝用“司法独立”来扭曲国家治理的一体性,错误定义司法与行政的关系。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部分,必须因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正,它本质上是工具属性,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中国的依法治国体系还在建设中,但中共的努力有目共睹,外部的批评估计也会像它对中国式民主的批评,难以经受实践的检验。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8主题)

中国共产党从两个层次讨论文化:其一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和历史自信为支柱的大文化,其二是以意识形态、文化表现和社会道德为中心的普及文化。通过这两个层次来认识文化自信,以及中共近年为什么要强化相关论述,能帮助大家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社会文明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近期提出的历史自信,中共正努力建立符合新时代社会前进的思想体系。

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文明、文化和传统思想,中国共产党同样如此,但它以往不强调这样的论述,甚至让人误以为它停留在“打倒孔家店”的记忆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它与中国人民之间一直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隔阂,虽然大家都接受革命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所必需的,但要理解“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却并不容易。中共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强调它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但只有当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人们才开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思,才能更好认识它如何与中国现实、传统、历史的结合。印度佛教是舶来品,它经历几百年的融合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样道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算是完成它的第一个中国化周期。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中最艰巨的任务。

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理论(第10主题)

中国曾经被诟病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今天它是绿色经济和生态保护具领导地位的大型经济体。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中国,不少人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提出质疑。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视作“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其实已经将答案摆在了大家面前。农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农民自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从农村崛起的政党,难以想像中共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的绿色发展是系统性概念,不只是替代化石燃料,更不只是几部电动车就能够将问题解决。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牵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多个领域。这是中国彻底改变发展策略,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报告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一国两制与两岸统一(第13主题)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落实“治国理政”思想的创举,也是它的巨大挑战。作为社会主义政党,中共没有忽略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容纳不同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源自其对国家发展去意识形态化的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国家统一还是战略安全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一里路很可能是经过台湾。香港几年前发生的社会骚乱暴露和确认了美国围堵中国的意图,让美国军事介入台海的可能性愈发明显,而解决台湾和香港的问题,关键都是在做好“一国两制”。

香港的社会骚乱让“一国两制”经受重大考验,以“一国两制”统一台湾更是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任务,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和《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讲话都明确指出“两制台湾方案”是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台海局势已经成为挑动地缘政治均衡的超大事件,中美应该摆明立场,而“两制台湾方案”不只是要台湾人民释怀,也很可能是美国放弃干预的下台阶,是美国政策摇摆的着力点。

香港能否摆脱今天的困局,同样依赖“一国两制”香港方案的持续完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行政主导”、“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问题是香港社会能否切实掌握,而不是像一些台湾政治势力故意忽略“和平统一”的呼唤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威吓,从而错过“和平”的机会。

“一国两制”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针对正在实践、发展、动态变化的宪制安排。港台精英必须明白,不论是在回归或统一前后,“一国两制”都将根据具体现实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以此理解“高度自治”和国家“全面管治权”的关系,就能为香港和台湾提供解决关键问题的指引。

国家安全、军事发展、大国外交(第11、12、14主题)

中共的国家安全观有两个维度: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共称之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显了传统势力的焦虑,对新兴国家存有偏见和忌讳,难以容忍任何触动传统地缘政治平衡的行为。结果是美国既要围堵中国,又要通过北约对俄罗斯实施军事封锁。如果中国不为国家安全建立科学认识,可能就会像俄罗斯,鲁莽地陷入一场无休止的区域战争。

中共认为国家安全、主权、发展利益三大领域是贯穿的,它们都同属于外部和内部安全范畴。二十大报告将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视作“新安全格局”的主要任务。这事实上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石。报告认为: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国际安全为依托,这是构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领域,其中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以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都可以从外部安全来认识,但它们都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军事战略发展的目标很明确,要让“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更大贡献。自从习近平出任军委主席,军队的改革是巨大的,战斗力有了大跃进。解放军和美军在南海的对峙时有发生,美军的围堵从来没有少过,北约企图介入亚太事务,中印边境冲突,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都说明中国面对外部的军事挑衅,加上应对统一台湾很可能要使用非和平手段,都要求解放军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国际关系的主题锚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要回答习近平提出的疑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手段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部长王毅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普世价值’,把本国价值观强加于人只能增加动荡之源,按意识形态划线极易造成冲突之祸”,这就是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深层次原因。对中共来说,全世界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只要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是唾手可得的。

“解构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