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饮食文化】大和民族爱生食 刺身也许是唐朝味道?
编按:寿司、刺身、拉面、锅物、炸物,日本饮食文化虽然包罗万有,但只需了解三个字,已可以看懂和食。以下内容节录自李长声《光看没有酒,樱花算个屁》。
和食,即大和民族的饮食,这个叫法带有传统色彩,也侧重文化内涵。那么,和食有甚么特点呢?仨字以蔽之:生、旨、旬。
↓↓↓到底日本人有多爱吃生?↓↓↓
生
日本好生冷。三世纪末成书的陈寿《三国志》记载“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迤逦至今,起码这么吃喝两千年。进餐馆落座,先就端上来一杯凉水迎客,有的还加冰。盒饭叫“便当”,凉冰冰,甜丝丝,即便是盛夏,不少在日本讨生活的中国人也不能像周作人当年那样“不以为苦”。
生冷可食,大概与水质洁净有关。中国人善用火,加热消毒,如今自来水也不能像日本那样直接喝。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便利店里备置微波炉,为顾客加热食品,传统也在变。
秋风起,思古人的鲈鱼脍,不知吴中之地还吃得否。在日本酒馆里,鲈鱼脍不足为奇,可以佐清酒。如果不能吃生的,首先是生鱼片,和食几乎就无从谈起。佛教大约六世纪传入日本。或许出于佛教的戒律,六七五年天武天皇颁布历史上第一道禁止肉食令,不许吃牛马犬猿鸡。平安时代(七九四至一一八五)的小说《源氏物语》没有吃肉的描写,但贵族日记里记有生吃马肉、鹿肉。到一八七一年明治政府明令解禁,天皇带头吃牛肉,日本长达一千二百年基本不吃肉。主要不吃四条腿的,以致生食以鱼贝为主,包括鲸鱼,因为它没有腿。生性难改,现在也生吃马肉、牛肉、鸡肉。政府卫生部门劝告国民不要生吃野鹿野猪。鲆、鲭等鱼类也带有细菌、寄生虫,生食并不是绝无危险。那还走向世界,则因为人们把生食当作回归天然,天然即健康,况且体内本来深藏着原始的野性。
【相关图辑】三文鱼子只排第十?看看香港人十大最爱寿司排行榜!(点图放大浏览)▼▼▼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不杀生戒,没有不吃肉戒。最初禁肉食的是《大般涅槃经》,也限制葱韭等。佛教传到中国,因解释不同而产生宗派。禅宗自给自足,创作出素食,日本叫“精进料理”。好像空海等遣唐和尚对饮食不大感兴趣,自荣西赴南宋带回茶以后,和尚们对日常生活也大为关心,取经之余,顺手或热心地往回拿中国的物产、技术。中国和尚来日本传经也送宝,烹调是其一。中国寺庙与民间近乎隔绝,而日本民间围绕寺庙过日子,食物、方法和技术从寺庙传出来,改变并改善民间的生活。
传统的生食与外来的烹调这两部分构成和食,前部分是“割”,后部分是“烹”。割是动刀,切了生着吃;烹是用火,煮烤蒸炸。而且以割为主,烹次之,即所谓“割主烹从”。做一桌和食,首先要考虑刺身,然后是煮和烤。对于日本人来说,最好的鱼是能吃生的,其次烤,其次煮,然后则扔之。
还有一个说法:江户割,京都烹。江户离海近,东京湾捕获的鱼鳖虾蟹叫“江户前”,所以江户人拿手的是割,切切生鱼片。京都离海远,擅长从中国传来的用火技术,蒸或煮。京都是贵族之都,江户是武士之都,而大阪是商都,商人精明,把两者合起来就变成餐馆常见的招牌“割烹”(切割烹调)。京都料理守不住传统,越来越注重“刺身”(生鱼片之类),火上功夫不如前。
【相关文章:九州福冈必食10款美食 高质明太子放题不能错过!按图放大率先预览】
生、煮、烤、炸、蒸,是和食烹饪最基本的五种方法,与阴阳五行搭配。有人夸日本,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再帮他加上一句:烹饪不取炒。炒是综合,把火用到了极致,堪称人类烹饪的最高技艺。和食不强调综合,例如“散寿司”(米饭用的是醋、糖、盐调制的“寿司饭”,如果用普通白米饭,就叫“海鲜丼”),把三五种刺身铺盖在饭上,并不搅和起来吃,其实跟寿司是一样的吃法,只是店家没给一个个握成嘎儿,扣上生鱼片,也省得刷洗太多的碟碗。因为不大用火,用油也很少,不会有油烟四溢,所以厨房基本设计在住居的中间,与客厅相通,倘若中国人施展手艺,小小抽烟机哪里抽得出去,满屋乃至满楼的中国味儿,只怕左邻右舍要叫苦不迭。菜肴多生冷,除非餐桌上摆一个黑铁炉或者红泥小火炉,烤肉烤松蘑甚么的,几乎闻不到香味。
生食较为简单,用清末黄遵宪的话来说,“喜食鱼,聂而切之,便下箸矣”,却也是颇为浪费的吃法,有暴殄天物之嫌。二十多年前鱼市场上店家解鱼,诺大的鱼头啪地丢进垃圾桶,可以要了拿回家,鱼头炖豆腐—日本豆腐很好吃。后来店家知道中国人料理起来居然能一鱼三吃,就不再显贵,学杨志卖刀,给鱼头标上价码。似乎唯河豚吃法全面,只丢掉有毒部分。
茹毛饮血是动物生来与俱的存活本能,无须跟谁学,但学来中国文化,饮食便丰富了文化内涵。日本吃刺身几乎还是用我们唐代的法子,如白居易所吟“鱼鲙芥酱调”,所以游日本,不妨吃吃生鱼片,那就是大唐味道也说不定。
▼▼【相关文章.按图放大率先预览】▼▼
书名:光看没有酒,樱花算个屁
作者:李长声
出版社:中和出版
【本文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