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关键词(上):从西九故宫到彩虹邨、从林奕含到metoo
2016年是有众多文化巨人离开的一年,所以去年的年度总结,告别的意味特别浓厚。2017年再作年度总结时,去年合写年度总结的同事也都纷纷离开了团队,另谋高就去了。
这一年依然有不少在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离世,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花花公子》(Playboy)创办人Hugh Hefner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先后去世,都可以说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但2017年也有不少可说是“非自然死亡”,台湾新晋作家林奕含的自杀引起轩然大波,而摇滚乐队Linkin 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和韩团SHINee第一主唱钟铉的先后自杀,则令人不胜唏嘘。余光中《寻李白》中的一句“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或可为这些英年早逝的人写下一个注脚。
今年,我们再为大家整理出12个文化关键词,分上下两篇回顾这一整年来,香港乃至全世界你需要知道的文化事件及现象。
西九故宫
“西九故宫”这个文化热话,从2016年年尾,一直带到了2017年。从它该不该兴建、兴建在哪里,到它的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都是今年重要的话题。1月,西九文化区就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开公众咨询;2月,西九文化区在中环展城馆的展览展出建筑师严迅奇的设计概念;6月,西九故宫设计模型展出,而“回归日”两天前,时任政务司司长兼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张建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签订合作协议。
无论之前争议多大,西九故宫将于明年动工,预计于2022年开幕。今年11月,西九文化区已开始公开招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行政总监”一职。
罗浮宫
同样是世界级博物馆,法国罗浮宫今年也颇多向海外扩展影响力的举动。前一年的罗浮宫其实并不好过,2016年的访客总数比2015年减少了200万人。
4月,罗浮宫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展出126件藏品,成为今年“法国五月”的重头戏——即使说是今年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重头戏或也不为过;11月的阿布扎比罗浮宫(The Louvre Abu Dhabi)在阿联酋开幕,作为罗浮宫首间海外分馆,成为世界聚焦点,今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亲自到场祝贺。今年售价最高的达文西《救世主》画作,在拍卖会上被神秘买家买走后,首次公开展出就是阿布扎比罗浮宫,与巴黎罗浮宫的镇馆之宝,同样是达文西手笔的《蒙娜丽莎》遥相呼应。
事实上,早于2001年,法国政府已积极寻求罗浮宫在中东设立分馆,寄望“以艺术对抗极端主义”。
彩虹邨
对于故宫、罗浮宫这些“巨星”而言,彩虹邨或许连“茄呢啡”也算不上,但今年它所收获的闪光灯可能并不少于前两者。彩虹邨最初获得世界关注,大概是从2016年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开始的,本地年轻摄影师何颖嘉凭着在彩虹邨拍摄的《彩虹童年》,摘得该比赛港区冠军,于是在2017年一整年中,不断有包括国际和本地在内的媒体把彩虹邨列为香港必去的地方。今年3月,韩国K-Pop女团“本月少女1/3”来港拍摄《지금,좋아해(Love&Live)》MV,也在彩虹邨取景。
60年代落成的旧公屋,在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下,也重新唤起港人的兴趣,放是每逢周末假日,人去我去的效应下,引来一大班人前来影相,成为重要Facebook、Instagram等交社媒体打卡圣地,甚至为打卡而大排长龙,惹来霸占球场、制造垃圾、骚扰居民等问题。事实上,彩虹邨在落成后的1965年已赢得香港建筑师学会银牌奖。屋邨由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设计,由住宅大厦到篮球场,这建筑都“地如其名”配上如彩虹般的鲜艳夺目色调,有别于一般公屋的灰沉,的确是香港地标建筑。今年世界年度建筑摄影奖Arcaid Images Architectual Photography Awards 2017,彩虹邨入围“空间感”(Sense of Place)组别,继续将这公屋缤纷特色发扬光大。
林奕含
在年尾 #metoo 风暴的几个月前,台湾年轻女作家林奕含所引发的风波,已经足够独立成为今年的关键词之一。先是一本结合其真实经历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引发读者与传媒猜测书中补习名师李国华真实身份是谁;书籍出版后旋即登上台湾畅销书榜,而这颗在台湾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却突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生命的坠落把这场风波推至巅峰。事件引发台湾人对性侵害、精神疾病等问题的关注,因涉嫌诱奸林奕含的台湾补习名师陈星(原名陈国星)最终未能被定罪,但或许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不要再出现下一位林奕含。
#metoo风暴
在今年十月才开始爆发的“#metoo”运动,使曾经像林奕含那样遭受性侵或性骚扰的“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力压美国总统特朗普、北韩领袖金正恩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早年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甚少颁给一个群体,1950年首次破例颁给参与韩战的“美国战士”,但近十年来却已有数次,比如2006年颁给“You”,即是每一位在互联网上创造内容的你和我;2011年颁给“示威者”,原因是当年爆发了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等波及全球的抗议运动;2014年颁给了伊波拉病毒的抗击者。
“#metoo”运动的源起,可以说与文化界密切相关,导火线是荷里活金牌制作人Harvey Weinstein被揭发曾性骚扰、猥亵多位女性,受害者甚至包括当红女星安祖莲娜·祖莉(Angelina Jolie)。此后,女星Alyssa Milano在Twitter发起“#metoo”运动,鼓励曾受性侵或性骚扰的人打破沉默。多位来自不同行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这场运动中名声扫地,像Kevin Spacey主演的知名网剧《纸牌屋》几乎腰斩,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也要重拍。
在艺术圈,国际知名艺术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出版人兰德斯曼(Knight Landesman)也被九名女性,包括员工和艺术界人士起诉,指控他的性骚扰行为。
20周年回归
从国际回到本土,今年是香港主权移交20周年。官方当然大肆庆祝,请来歌星演唱主题曲《香港.我家》,大大小小很多文艺活动都打上“庆祝回归20周年”的名号,就连“罗浮宫的创想”、“彼思动画30年”展也和庆祝回归有关;而真正来自民间的活动也不少,这些活动更多地反思身份认同、社会变迁,比如由艺术家自发举办的“廿年回归前后话”艺术展。“01文化”也策划了“回归廿年空间战”专题,回归和展望这二十年来香港艺术空间的发展——政府推动的西九文化区说了二十年仍未建成,但民间艺术文化组织却已遍地开花,尽管面对很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