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廿年空间战五】莫昭如:人人可做艺术家,处处都是艺术空间

撰文: 杨文娟
出版:更新:

人类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源于资源的争夺。回归二十年,土地问题引发了这个城市最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有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空间),亦有关于我们在生活之上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
二十年来,政府场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文化艺术的发展。连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新建或更新文化场地,更展开了西九文化区计划;另一方面,各种大小不同的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及组织也纷纷成立,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然而,无论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的艺文空间,都面对不同的问题,值得探讨;而艺文空间的转变,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化政策、社会关系、市场变动、香港人的文艺喜好……

《给香港的文艺青年》一路播放,投影机旁边的莫昭如一路举出白底红字的“1917”、“1921”、“1940”、“1949”、“1956”、“1968”、“1977”、“1989”的纸条,说的是整个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兴起与衰落。(龚慧摄)

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的活动室中,一头白发的莫昭如坐在我的眼前弄着投影机,转眼一部1978年被电检处禁播的《给香港的文艺青年》开始播放,片中的莫昭如年轻、声音沙哑,与现场声音低沉稳重、眼睫毛也花白的他相映,绕有深意。

片中充满活力的莫昭如好像旅游节目的主持般,带观众周游香港大会堂、大会堂的文艺青年咖啡室“巴西”,再走到刚开幕一年的香港艺术中心。其中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无革命的电影,有革命地使用电影”,是反殖民地、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的莫昭如对那个时代的回应。

火红年代的行动派

莫昭如在将近回归二十年的时刻在波兰表演的行为艺术《五十年不变》。(龚慧摄)

在街头上演民众戏剧

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之初驻扎于湾仔富德楼,后搬迁至石硖尾的JCCAC。(龚慧摄)

“艺术空间”遍地开花

但民众戏剧只是其中一个改善世界的方法,莫昭如更着重建立民众文化,因为建立文化是改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一部分。2004年,莫昭如成立“社区文化发展中心”(CCCD),先在富德楼,后入驻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至今,他希望透过社区文化工作寻求文化上的自主,他们举办不同的工作坊,不只戏剧形式,还有视觉艺术、舞蹈、编织等等形式,希望民众能藉创作艺术表达想法,达到赋权(Empowerment)。前年,“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又承办油麻地上海街视艺空间,将空间命名为“碧波押”,在油麻地一带推广社区艺术。在莫昭如看来,“如果人人也是艺术家,放工去排戏、念诗,而不是回家看电视。就如人人回家吃饭,而不出街食,乃是消费模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