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北京展出伞运画作 香港艺术家20年北漂、再度审视中港身份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1997年,香港人决定去或留。一位年轻人没有远走外国,选择去到北京,成为“北漂”的一份子。回归二十年,他也在异乡定居二十年,并成为一名艺术家──莫伟康。他享受当地多姿多采的艺术圈,创作的灵感却同时来自香港。2015年雨伞运动过后,他在北京展出了相关画作和录像,作品较为含蓄,没有遭受审查。近日,莫伟康直接以“双城双待”(DUAL SIM)为展览主题,以常在中港两地往来的人会用一部手机两张电话卡作比喻,探索自己的双重身份:北京人与香港人。展览抓住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尾巴,正好呼应了20年前他北上的经历。在时间与空间的狭缝之间,又熟悉又陌生,失去一些,也得到不少。

“双城双待”展览的作品《198412191755》。(方由美术)
展览“见闻”的作品《保护》。(见闻)

北京艺术圈开放 异地创作香港作品

1997年,年轻的莫伟康成为“北漂”一员,令他感受到北京与别不同的艺术气息。但这段经历并不算顺利,考入心仪的中央美术学院,是他26岁的事。六年时间,三次考试,迎接他的是更广阔的人生。“从北京的地下人行通道走上来的瞬间,我擡头头往上看,只看到了一片蓝,周围不会有建筑物挡住你的视线,而在香港从任何一个地下通道走出来时,你的视线都会被周围建筑物挡住,那种空间感是不一样的。”人们问他中港两地的分别,他总是这样回答。

2007年,毕业后的莫伟康选择留在北京。那儿有属于他的生活节奏、他的艺术圈子,当然这也无减他对故乡的关注。生活在“翻墙”的城市,他还是会从香港出发,反思新闻自由与真伪。在北京画香港题材,身份的暧昧性一直潜藏于他的作品中。直至雨伞运动,展览《见闻》明显以此为题,纪录他在雨伞运动期间的所见所闻。事实上,起初他并不支持运动,后来参与者的和平理性打动了他。同时,他也考虑警察,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尊重警察的立场。北京与香港,黄丝和蓝丝,莫伟康始终处于灰色地带,有别于香港的伞后创作。

2017年,“双城双待”展览直接指向这种暧昧的身份。将具香港象征的事物、剪报拼贴,解构了身份的完整,亦重构了他的双重身份。人到中年,成家立室,应是人生稳定下来的时候,莫伟康却积极面对自身的不稳定,或许也是一种自由。

+1
艺术家莫伟康。

艺术家Profile

莫伟康,香港出生,2003年入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后于2010年取得硕士学位。作品主要是以回归后的香港和中国大陆为题,曾入围2004年香港艺术双年展,先后四次获得Sovereign基金会亚洲艺术奖入围提名。

展览详情“双城双待”- 莫伟康个人展日期:11月6日 - 11月30日地点:方由美术(中环善庆街7号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