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场演卡夫卡 导演陈恒辉:文学不只是娱乐或令你感动落泪

撰文: 杨文娟
出版:更新:

要多喜爱一个作家,才会把他的所有作品从头到尾看一次?不过,如果是问《卡夫卡的七个箱子》的导演陈恒辉,应该转一个问法:“你有多喜欢卡夫卡,才会不单把他的作品看完又看和了解他的生活轶事,更把他的作品改编成一个浓缩精读的剧场版,还附用导读手册?”
“一个文学作品对观众的价值,不只是娱乐或令你感动到落泪,而是令我们观察人的生活、观照自己、观照世界。圆满的作品,不是随着你走出剧场就忘记了,而是仍留有余韵,当我们再回到生活时,带来反思及批判。”从十七、八岁看卡夫卡的作品,到三十多岁时经历亲人离世,到今天不安动荡的时代,陈恒辉称卡夫卡的作品有宇宙性,不同时刻再看卡夫卡的作品都有共鸣,让他更深入地体验人生。

向年轻人介绍卡夫卡 在剧场精读卡夫卡作品

八十、九十年代,社会上的阅读气氛浓厚,二十岁出头的陈恒辉被《年青人周报》、《越界》、《电影双周刊》、《助听器》等文艺刊物吸引,从中产生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对文学、电影、戏剧的认识。卡夫卡是存在主义的先驱,陈恒辉被其别树一格的思考、想像力以及优美的文笔所吸引,“觉得很有趣和反叛,与自己本来看的小说很不同”,理所当然地成为忠实读者。

来到二千年,陈恒辉却发现,身边的人都不太熟悉这个中学时期的偶像,于是,很想透过戏剧向年轻人介绍卡夫卡。然而,当时没有一个剧本能让人精读卡夫卡。

卡夫卡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

“到底布劳德会否会烧毁卡夫卡的作品?这一点很有戏剧性,我经常在想什么是友谊,卡夫卡与布劳德都是文字创作人,但却毫无妒忌之心。最后布劳德‘背版’了朋友,但却成全了文学世界很好的事。这出剧的故事就是由此开始。”

叫好叫座的《卡夫卡的七个箱子》将会来是第七次公演。(爱丽丝剧场实验室)

七个箱子各包含有不同小说的故事,一个个故事之间看似没有一个明显的序线,但观众却可以顺藤摸瓜,一步步了解卡夫卡。“一开始是‘父子之箱’,根据资料,卡夫卡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父亲对家庭要求严厉又残暴。卡夫卡很瘦弱,父亲却很健壮,卡夫卡经常不安、自卑,二人的不对等关系也影响了卡夫卡的爱情和婚姻。”不但如此,父亲隐含的官僚体制权威性,也伸延到‘迷宫之箱’的《审判》。里中有外,埋下伏线一步步推演卡夫卡的人生,正是剧本的细致之处。国家一级评论家林克欢曾评论到《卡夫卡的七个箱子》,“将卡夫卡用文字表述的异化世界,转化为表现主义色彩极浓的立体图像。”

卡夫卡作品超越时代 每一次排练都有不同感觉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有多义性的诠译方向。”陈恒辉说。卡夫卡的作品写于二十世纪,但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也完全不落伍,旋律与节奏仍然适用这个纷乱时代。《致父亲的信》讲述亲子关系;《蜕变》呈现人的异化与疏离;《城堡》呈现人为寻找神或真理而跌跌碰碰;《审判》呈现社会复杂的面貌;《饥饿艺术家》呈现人对艺术的坚持。“不同的时刻,重看这些作品都有不同的触动和领悟,甚至每一次与演员排练也有不同的感觉。”

剧本高明地涵盖卡夫卡不同命题的作品,更创新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故事,体验了卡夫卡多义性风格。香港人最熟悉的有关人类“异化”的《蜕变》则放在动物之箱,陈恒辉不从人如何变成甲虫的角度解读,而是从卡夫卡的三个妹妹的角度出发,当主角慢慢变成一条虫,身边的人从关心到慢慢离弃主角。上海演出时,有观众表示想起患有癌症的家人与照顾者之间的拉锯,看不下去。

《卡夫卡的七个箱子》由两个人物布劳德和詹努克作主线,带来七个箱子的故事。

近年的社会动荡不安,陈恒辉想起《审判》和《城堡》。本来两个长篇小说难以放进这个剧本,陈恒辉就想到以读书会的形式,借卡夫卡的评论者与詹努克和布劳德之间的辩论来说故事,使观众不单了解故事,更引领他们以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的复杂面貌。

九年后重演 演员成长丰富了表演

自从2008年香港首演,及后载誉重演,《卡夫卡的七个箱子》开展了世界巡演之旅,上海、北京、澳门华文戏剧节、台湾关渡艺术节,今次于赛马会艺坛新势力,将会是第七次公演。舞台美学上,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喜欢探新和实验,极简主义营造强烈的舞台意象,如舞台的背景也以一个大铁笼回应卡夫卡说人生像一个笼子。演出风格亦十分独特,如2008年首演时一众演员以大白脸化妆,挑战观众惯有的剧场体验。“爱情之箱”更以多媒体录影及破格的实验音乐,让观众更有层次地体验卡夫卡的创作生命。

经过九年时间,作品也与演员一起变化及成长,除了有新演员加入,迎来第三代詹努克及卡夫卡的妹妹。(爱丽丝剧场实验室)

经过九年时间,作品也与演员一起变化及成长,除了有新演员加入,迎来第三代詹努克及卡夫卡的妹妹,带来新冲击,演员也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变化。“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滋味,有些演员已成为爸爸妈妈,丰富了表演。”演员陈瑞如说。“由于演员间有合作基础,我们能够调教表演的浓度和方式,去芜存菁地以最简单、准确的方式呈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