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季以虚构香港史思考当下 艺术家:或许你我都会变成睡觉的人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街上摇曳着七彩旗海,仿佛一片歌舞升平。但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此缤纷吗?新一年的文学季以“虚构的幸福”为题,质疑当下的幸福。展览“形同虚设:文学视艺再造香港史”正是思考当下和未来的起点,五位艺术家分别就五本本土小说创作立体装置。如果说小说是重构香港历史,小说中甚至连香港都不叫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则是再建构这个城市,以现今的目光重塑昔日的小说。但回首过去的同时,香港文学生活馆视艺策展人石俊言和参展艺术家卢乐谦皆发现有些事过去是如此,直至现在也是如此。时光飞逝,我们的出路到底是什么?文学与视觉艺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又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展览的小说都有关香港历史,文学馆望能反思现今的社会状况。(卢翊铭 摄)
上年展览将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分开展示,今年则将文字和视艺作品混为一体,以艺术作品间隔文字,以文字介入作品。
策展人石俊言

文学令艺术更易理解 艺术吸引人阅读文学

文学季来到第三年,文学馆继续将文学结合视觉艺术,“文学一般只能阅读,我们便用其他媒介开拓文学的可能性。”石俊言希望文学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可以利用各种媒介阅读。而且很多媒介都有文学性,例如音乐有曲词,电影有文本基础,视觉艺术也可以与文学对话。

文学馆视艺策展人石俊言认为要调和文学与艺术,比起策划一般艺术展览需要考虑更多。(卢翊铭 摄)

这种对话以文本作为艺术作品的参照,石俊言便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将文字立体化,“有时艺术作品会令人摸不着头,但以文学为基础则可令人容易明白。”展品旁都拼贴了小说的选段,两者互相呼应,既可令人理解艺术作品,选段也激发大家对文学对兴趣,场内亦摆放了五个文本,方便读者阅读。“上年以岛屿为题比较容易阅读,观众可以即场看到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今年选的五个文本,观众未必都看过。艺术作品结合选段则可增加阅读的趣味,吸引人回过头来阅读文学作品。”

相比上年的展览“岛叙可能:文学X视艺”,艺术家和作家面对面对话;今年则是跨时空的对话,艺术家按照小说创作,角色较为被动,但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创意。“上年展览将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分开展示,今年则将文字和视艺作品混为一体,以艺术作品间隔文字,以文字介入作品。”根据以往的展览经验,石俊言考虑如何发展艺术家和作家的对等关系,而且没有违和感。因此在邀请艺术家时,石俊言也会参考他们的创作特色,配合适当文本,令他们发挥得更好。

观众可在展览中同时阅读文学及欣赏艺术作品,石俊言认为这是有趣的。(卢翊铭 摄)
+4

拥抱想像 昔日的小说是思考当下的起点

石俊言希望结合艺术后,文学能有更多可能性,今次展览的选本亦可以触发无限想像。“小说皆是香港的虚构历史,当中又以现实作基础,作者可以创作自己心中的理想香港。”即使小说中的香港并不理想,作家的心中已有一个乌托邦,石俊言更认为丑陋反而可以衬托出美好。

参展艺术家卢乐谦的对话对像是刘以鬯的《岛与半岛》,同时回应了香港当下的情况。(卢翊铭 摄)
七十年代的小说以现今的目光阅读,卢乐谦认为可以令小说更有意义。(卢翊铭 摄)

卢乐谦却认为创作本身就是虚构,“文字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我将它视觉化也是基于对文字的想像。”卢乐谦根据刘以鬯的《岛与半岛》创作艺术作品,对他来说,这种对话是不同年代对生活的回应,“刘先生可能不认同我的作品,但我用另一个媒介呈现可以令小说有更多意义。”与石俊言一样,卢乐谦认为阅读过去是思考的触发点。正如场刊前言所说:“文本不是对艺术家的束缚与规限,而是触发延伸的据点。”纵使文本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卢乐谦并不是歌颂它,而是透过反复研究,思考当下的生活,赋予文本更多意义。

卢乐谦选取小说中的短句为创作方向。(卢翊铭 摄)
以前的人开心是因为赚到钱,现在的人开心是因为社会有公平的原则。
卢乐谦

一张玻璃櫈 喻离开并不能解决问题

《岛与半岛》讲述七十年代的生活,但与现今的香港十分相似。“就像一个循环,港英政府用香港节塑造我们的身分,回归后中央政府又在我们身上强加别的身分,我们不能控制。”《岛与半岛》首章已提及香港节,是港英政府于六七暴动后,为了增强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举办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卢乐谦的作品中挂着一件束身衣,长长的衣袖就像束缚精神病者的衣服,在他眼中,我们也与病人一样想离开,却走不了。在没有主权的困境下,卢乐谦形容我们是在流浪,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卢乐谦认为香港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身分,看似悲观,却是事实。(卢翊铭 摄)
卢乐谦以玻璃櫈向刘晓波和其妻刘霞致敬。(卢翊铭 摄)

创作过程中,他并不是直接重现小说的情节,而是选取了某些短句,“重点往往在文章最后几句,这些句子往往回应前文的不满,又以无奈的心态作结。”他多次提到“装睡的人”,作品以床作为中心,正源自《岛与半岛》的沙太对子女说的话:“时候不早了,早点去睡。”不论是七十年代抑或现在,他都认为人们对千疮百孔的社会视若无睹。“或许我和你有一天都会变成睡觉的人。”

艺术作品作为思考的起点,卢乐谦认为只有在生活中行动才能改变现况。“我在作品中加了一张玻璃櫈,希望令人知道离开香港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基于对文明进步的要求,“以前的人开心是因为赚到钱,现在的人开心是因为社会有公平的原则。”在作品中,他向要求修宪的刘晓波和其妻刘霞致敬。“文明的进步才能令人开开心心生活。”

“形同虚设:文学视艺再造香港史”展览

日期:8月5日至8月27日(逢星期二至日11:00am-7:00pm)

地点:1a space(土瓜湾马头角道63号牛棚艺术村)

参展艺术家及小说:

卢乐谦 ── 刘以鬯《岛与半岛》

邓国骞 ── 陈冠中《建丰二年》

吴家俊 ── 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李雪盈 ── 西西〈浮城志异〉

刘学成 ── 陈慧《拾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