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米芝莲指南2020榜单惹众怒 网红食家:你们是不是恨北京?
米芝莲在中国的水土不服还在持续,北京榜单今天首度开启又引发了大家的吐槽模式。
刚刚,首版2020北京米芝莲指南发布。榜单中收录了20家一星餐厅,2家二星餐厅和1家三星餐厅。其中,新荣记(新源南路)勇夺三星桂冠。
北京米芝莲三星餐厅新荣记环境及菜色(点图放大)↓↓↓
北京米芝莲二星餐厅京召尹、屋里厢环境及菜色(点图放大)↓↓↓
北京米芝莲一星餐厅(点图放大)↓↓↓
对于这一榜单,北京吃货们都愤怒了。其实早在11月18日,提前公布的米芝莲“必比登推介”餐厅名单,也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北京值得推荐的平民餐厅,难道就是这些名不副实的店吗?有当地网红食家做了这样的发言:“米芝莲,你们是不是恨北京?”
这是自米芝莲进入中国以来,第3次引发巨大争议了。种种争议不断的现状,让人不禁有了疑问: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米芝莲美食指南》的价值?
北京米芝莲又成了重灾区
连续3年,米芝莲的上海榜单和广州榜单,其评选标准都受到了不少质疑。而刚刚颁布的首版《北京米芝莲》,整体上相当平庸,有人吐槽一星榜单简直是烤鸭榜。上海菜去北京拿了个二星,更让北京当地人开起了群嘲模式。
回想起前阵子的首版《北京必比登推介》,也是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觉得推荐的餐厅名不副实。因气味不佳而接受度很差的卤煮、豆汁上榜也颇多争议。整个推介让人感觉没有研究过北京美食,反倒像个来到陌生城市的观光客,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
这样的情形,再次显示出米芝莲这两年遇到的瓶颈:由于相隔遥远、文化差异巨大,离开了欧洲的《米芝莲指南》,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在遇到当地特殊的食物、环境和习俗时,便没有办法充分地理解。
日本寿司之神摘星事件引起争议
不仅仅是北京榜单和必比登受到争议,11月26日颁布的《东京米芝莲指南》也引发了一众讨论。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连续12年被评为米芝莲三星的“数寄屋桥次郎本店”寿司店却从榜单中消失了。该店背后的主理人正是被誉为日本“日本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据米芝莲方表示:“数寄屋桥次郎本店”被“摘星”跟对方不开放普通客人预约有关。来这里吃寿司,必须是常客和有特殊渠道的人才能预订。然而这样的要求,并不符合米芝莲的评选标准。他们希望自己介绍的每家餐厅,都是大家可以任意前往和品尝的。有网友表示,没有新客人的“寿司之神”,将来必定人气会骤减。
而有些粉丝却认为,被米芝莲“摘星”是一件好事,这意味著这家顶级的寿司店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不必再承受来自米芝莲的束缚和压力了。在此前的10多年里,小野二郎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Sukiyabashi Jiro)一直凭借最高水准的寿司受到米芝莲和全世界食客的青睐:不仅招待过Hugh Jackman、Anne Hathaway这样的世界级明星,甚至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要特意选在这里招待奥巴马。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这里的环境堪称朴素:位于地下一层的狭小店面仅有10个座位,需要用洗手间的话,还要特意去外面。在这里用餐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仅要承受高达30000 日元的起价,还要严格遵守用餐的规矩:小野二郎会要求顾客在第一时间吃下做好的寿司,整个流程紧锣密鼓,容不得半点喘息。
日本美食家山本益弘就不止一次说过,在这家店里用餐你心里不仅充满期待和崇拜,甚至会感到紧张、害怕。即便如此,几乎没有人会放弃来这里吃一餐的机会。在食客的眼中,这里的寿司“值得用一生等待”。
寿司的美味,一半在于食材,另一半则在于厨师的技术。而无论从哪方面讲,“数寄屋桥次郎”的寿司都是当之无愧的顶级美食。为了保证味道处在最佳状态,小野二郎的寿司选用的都是最顶级的新鲜食材。供应商们每天都会特意留出最好的食材供小野二郎使用,这是长期交往下来达成的一种默契。
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每一个员工,小野二郎也都有著严格的要求。在日本,无论是什么餐厅都会在顾客入座后提供毛巾或湿巾,非常人性化。而在小野二郎先生的店里,亦是如此,只是他们这里提供的是热乎乎的毛巾。就这样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却是每位学徒来店的第一课。他们必须学会用手拧烫毛巾,一开始会烫伤手,很痛苦。如果没学会拧毛巾,就绝对不能碰鱼。
有学徒甚至在来的第一天就逃走了,因为受不了寿司店的严格训练。“我练习煎蛋很久了,以为自己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总是搞砸。他们一直说:‘不行,不够好。’”十年的基础训练完毕,一名学徒终于够格煎蛋,却发现自己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师傅们的标准。他又花了4 个月,经历200 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成品;当小野二郎终于承认这名学徒为“职人”时,他高兴得哭了。
随著寿司店的名气越来越大,无数客人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想要品尝寿司之神带来的绝妙风味,但严格到苛刻的预约制度,让很多人最终都无法如愿以偿:即便是最宽松的时候,也需要在每月1号预订下个月的座位,过时不候。无独有偶,同为日本顶级寿司店之一的斋藤寿司,这一次也因为仅接受熟客预订,而落选米芝莲三星。
这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们宁愿将美食界的顶级荣誉拱手让人,也不愿意改变一下自己的经营方式呢?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绝非孤例。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曾获米芝莲一星的鱼料理店Sakanadokoro Koetsu也表示,米芝莲星级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相比于蜂拥而至的新客人,他更愿意接待那些熟识的老主顾。
这种只愿接待熟客的经营方式,是日本所独有的一道风景:传统的店主和厨师,十分珍惜他们和熟客之间的“绊”——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下,这个词语代表著人和人之间最紧密的联结。同时,熟客意味著相互了解,便可以根据客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
小野二郎便是这么做的。在客人用餐时,他会根据顾客的不同性别、偏好和习惯安排座位,调整制作手法和上菜流程。如果一下子来了大量的陌生客人,这些便都无从谈起了。不能把寿司做出最好的效果,这对于追求极致的小野二郎来说,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韩国主厨起诉:不要给我米芝莲了
除此以外,近日来自韩国的主厨Eo Yun-gwon因为未能将自己的餐厅从榜单上撤下而起诉米芝莲。Eo Yun-gwon认为,米芝莲榜单用170家餐厅代表首尔的美食“简直就是笑话”,也并不愿意进入这个“残酷的系统”。
而在此前,他多次给米芝莲去信,要求撤下星级、退出榜单,但根本没有效果,这才有了这次的起诉事件。而来自异国的米芝莲指南,很难理解这样的情感和逻辑。双方的分歧的来源就在于此,这才有了今天摘星的尴尬局面。 同时,这样的举动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让全世界众多餐厅趋之若鹜的米芝莲星级,真的珍贵到一定要争取到手不可吗?
米芝莲是荣耀,也是负担
毫无疑问的是,凭借高标准的美食推荐,《米芝莲指南》一直是全世界声誉最高的美食指南之一,世界各地的许多厨师,都把获得米芝莲星级评分系统中的最高评价:米芝莲三星,作为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但只有戴上这顶光芒炫目的桂冠的人才能明白,至高荣誉带来的很可能并不是享受,而是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压力首先来自精神方面。作为全世界最具信誉度的美食指南之一,米芝莲的评价标准是公认的严格,一旦餐厅的食物不再符合米芝莲的标准和喜好,就会失去相应的星级。降星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很可能意味著灭顶之灾——根据《纽约客》的统计,每失去一颗星,餐厅的订座率就会下降25%。而如果从顶级的三星降到两星,则会成为美食界巨大的丑闻。
更让大厨们感到紧张的是,为了保证公正度,《米芝莲指南》采用了最隐秘的探店形式:暗访。这些不知何时会出现在餐厅里的匿名评审员,让世界知名的大厨每天都提心吊胆、疲惫不已。甚至有人因为不堪重负,走上了极端的道路。早在1966年,一位名叫Alain Zick的厨师,就因为餐厅失去了2颗星而自尽。2003年,法国明星主厨Bernard Loiseau在家自尽身亡。身边的朋友表示,很可能是餐厅将被降星的传闻,最终压垮了他。
与此同时,米芝莲餐厅需要承受的,还有来自物质上的压力。2017年,法国厨师Jérôme Brochot给《米芝莲指南》写信,希望放弃自己的星级。原因在于,为了维持米芝莲星级餐厅的标准,他必须使用昂贵、新鲜的食材,已经到了当地居民难以负担的程度,以至于餐厅一直门可罗雀。
“过去的三年就是一场灾难。” Jérôme Brochot这样说道。
更典型的例子出现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每当有餐厅登上米芝莲推荐榜单,紧随其后的就是房租的大幅度增长,让许多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一下子难以为继。2016年,佳佳甜品在荣登《米芝莲指南2016》的街头小吃推荐后,很快收到通知,月租由9万元上涨到22万元,增加了1.4倍,要负担房租,店里必须每月卖出超过1.1万份糖水。
这样的重压之下,已经有不少厨师选择归还或拒绝米芝莲授予的评级,或者干脆关闭餐厅,以此来获得解脱。2014年,比利时't Huis van Lede餐厅的大厨Frederick Dhooge选择放弃餐厅拥有的星级,理由是,他想要“自由自在地做炸鸡,而不被被人指手画脚说,这不是米芝莲水准的菜”。
2017年,连续20年获得米芝莲三星的餐厅Le Suquet的名厨,也是米芝莲厨师的代表人物Sébastien Bras也表示,希望《米芝莲指南》将他的餐厅从榜单中除名,他认为,自己的菜是为客人制作的,而非为了评审员。
如今的《米芝莲美食指南》,带来的已经远远不只是荣誉和名望。这并非《米芝莲美食指南》的本意——但正如同样选择放弃星级的西班牙厨师Julio Biosca所说的:“问题不在指南本身,而在于‘围绕它成长的缩影’。”
米芝莲是美食的标准吗?
如今,拥有100多年历史的《米芝莲美食指南》,正在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它似乎变得不再那么令人信服了。在过去,《米芝莲指南》所采取的偏法式的标准,在法国本土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能畅通无阻。但随著评选范围的逐渐扩大,不同地域在饮食上的巨大差异,已经让《米芝莲指南》显得有些应付不来了。
问题首先出现在了美国。2005年,米芝莲发布了《纽约餐厅指南》,至少获得1星的39家星级餐厅中,却没有包含纽约市民最喜爱的联合广场咖啡馆(Union Square Cafe)——在此之前,它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三星级餐厅。
这下子让不少咖啡馆的粉丝大动肝火,怀疑米芝莲对纽约的餐厅抱有偏见——《纽约时报》称,在2星及以上的餐厅中,一半以上都可以视为法式餐厅。
这样的问题在亚洲表现得格外明显。在日本特别是关西地区,很多厨师对米芝莲并不感兴趣。他们不认为这家来自法国的美食榜单,能够对日本料理有充足的理解。
从韩国主厨诉米芝莲、 “寿司之神”退榜,到在中国一次次引发争议的推介,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想要真正做出符合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实际情况的美食指南,米芝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米芝莲美食指南》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著。有人认为,米芝莲自有其评价标准,无需加以质疑;也有人觉得,一本《米芝莲指南》,是无法评价全世界种类如此繁多的美食的。
当然,有著严格标准和丰富经验的《米芝莲美食指南》,的确有著不一般的分量。但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美味并非由纸面上的标准所决定,它更需要用味蕾和心亲自去体会和感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