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不坏.三】家暴、贫穷“所有社会问题反映在小学生身上”
与其说是群育学校,倒不如说是家庭支援不足下,流落荒野少年的暂时避难所。东湾莫罗瑞华学校的小学生们,大部分都有在主流学校就读而不甚顺利的经验。在全港学生同上数学堂的白昼,他们可能想着吸毒的母亲、昨晚父母的争吵、或者暴打自己的同居人。在现今学制底下,这样的故事也许不比一条数学题的答案更能被理解和看见。
摄影:郑子峰
(此为群育学生报导系列七之三)
第三章
荒野上所背负的—主流学校、社工没能做的
破碎家庭、毒品、暴力中长大
“群育的意思,是学生欠缺社交能力,他要学习和人相处、解决生活问题。”校长卓德根2001年加入东湾工作。群育学生在最多12人的小班中学习,课程编排与普通学校分别不大,只是因应学生需要调适,如每星期有自主课、课外活动;学生也透过寄宿活动学习与人共居。
在偌大的饭堂,所有学生安静地进食。这是学校规矩之一,防止他们在吃喝言谈间彼此不经意的挑衅冒犯,引发冲突。卓德根低声说:“你看那边很靓仔的,阿爸把阿妈打到半死不生,阿妈报警、跳楼,受伤后,听说再搬回去同住,没有离婚。”
在他眼中,细节背后总有原因。另一个九岁小男生比同龄小孩瘦小,他母亲是吸毒者,一次学校假期后男生没有回校,原来想留在家中照顾阿妈;看更说他曾下楼来讨食物吃。也有个非华籍学生常挤眉弄眼,中英夹杂地说话唱歌逗人开心,他本在离岛读书,后来父亲偷他的书簿津贴,有段时间他逃学,到处去玩。
起码有六成学生,恰恰是家庭问题导致情绪行为问题,两者关系很复杂。
“破碎家庭、老夫少妻等家庭失效,起码有六成学生,恰恰是家庭问题导致情绪行为问题,两者关系很复杂。”卓德根亦观察到少数族裔家庭无法融入社会,不论经济和教育都需要支援。“当父母把子女放入群育学校,他们自己都正在休息。”
他漏出一声叹息:“你看他们细细个,却背负很多与他无关的事情。在主流学校,或者一般社会的人,见到他觉得好曳,我们却是天天对住,随手就睇到报告—原来发生这样的事,要揽吓佢,畀多啲机会佢。”但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想改变。“旧时有些学生入读群育正值青春期,当你讲权威,佢比你讲得更多,要落你面获取成功感。在道别晚会用粗口闹我、叫我四眼龟、跟我斗快反台;有些毕业后无心向学,或者被人踢入会。”
贫穷、精神病等等,社会所有问题都会在小学里反映出来——反映在他们子女的身上。
主流学校社工:小学体现社会问题
群育学生除了本身有学习障碍,亦很大部分正面对家庭及情绪危机,那么问题就不只是群育学生—更多儿童正面对同样的处境。主流学校可否及早发现这些求助的手?在某主流小学驻校四年的社工黎柏然觉得,小学辅导制度底下,驻校辅导人员犹如陷入工作泥沼,很难个别深入辅导眼前学生。
“贫穷、精神病等等,社会所有问题都会在小学里反映出来—反映在他们子女的身上。”曾经有学生的母亲患有精神病,社区缺乏照顾的资源,儿子不放心她一人在家,于是缺课。“也有学生本身居于㓥房,要帮手执纸皮又怎兼顾读书?”
黎工作的学校位于公共屋邨,接触的学生和家长大多基层出身,双职父母不少;加上家长未必有能耐或学识与子女复习功课,长工时的结果是学校成为重要的托儿角色,他们的课后补习班约有200个名额,申请却超出一倍,“我认为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一定是家庭问题先行,并与工时等等议题扣连。”
是什么让驻校社工无法深入处理学生情绪问题?详看下集,或延伸阅读群育学生报导系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