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违规罚则存局限 专责小组加开会议 暑假前交报告
接二连三发生的校政混乱问题,令校本管理为人诟病,是法团校董会权力过大,抑或校董们不熟悉条例及学校运作以及混乱频生?情况应如何改善?“校政专家”雷其昌指,当局掌握“致命”惩罚手段如直接委派成员入校董会整治,惟未必次次要“动用”;至于“校本管理政策专责小组”,则已加开会议讨论,预计在暑假前向当局提交一份更完整的检讨报告。
承接上文:
【校本管理】实施14年有自主无自律 “挂名”校董遭质疑缺乏监管
有“校政专家”之称的资深校董雷其昌指出,当局掌握“致命”惩罚手段,例如将办学团体除名,或是如兴德风波般由教育局委派成员进入校董会整治校政。但是,他认为未必每次风波都要动用上述“致命”手段,例如因应沙吕小风波,教育局除了发警告信外,可以谴责该校法团校董会,让对方“知丑”。鉴于校董会每年只会召开三至四次会议,办学团体校董、独立校董或不太熟悉学校实际运作。
建议当局规定校董必须出席部分学校活动
雷其昌建议,当局可规定校董必须出席部分学校活动,他过往担任校董时,会出席陆运会、游戏日等学校活动,增加与老师沟通,以及观察校长是否真是“土皇帝”。另外,他认为,校董会辖下应设立投诉处理小组及意见沟通小组,在校董会会议外跟进校政:“过往担任校董时,自己会充当‘和事佬’,听(教师与校长或教师与主任)双方意见,很多时都能解决问题。”
校董只为义务 成最大漏洞
综观整个校本管理制度,雷其昌认为,最大漏洞在于校董只属义务性质,校董会运作是否行之有效,视乎校董是否“有心”,他形容:“校董是有权,但无责、无利益。这个问题令人‘头痛’,难以解决。”他又指,教育局应对校监、校董订立更清晰的要求。
政策检讨小组暑假前交报告
校本管理落实至今十四年,而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17年成立“校本管理政策专责小组”,以检讨政策的落实情况,原定今年第一季向教育局提交检讨报告。
“校本管理政策专责小组”成员之一、教联会主席黄锦良指,小组先后召开八次会议,探讨法团校董会制度的未来发展,于今年初完成原定工作,原定4月内提交检讨报告,惟多宗事件“敲响警钟”,如何建立完善投诉机制的议题再度浮面; 因此,小组将加开至少一节会议讨论,预计在暑假前能向当局提交一份更完整的检讨报告。
李东海小学事件突显投诉机制有改善空间
校本管理、法团校董会等,长远如何改善?黄锦良认为,改善投诉机制及提升校董专业能力都是改善校本制度的重要范畴。他以李东海小学事件为例,指它突显投诉机制有改善空间,当中教师投诉校长的机制必须理顺:“不能投诉无门。”若事件涉嫌违反《资助学校资助则例》(下称《资助则例》)或重大疏忽,教育局必须介入,“法团校董会及教育局在投诉机制上均具备特定角色,因为办学团体或未能意识到严重性,未必能适时解决事件。”
黄锦良表示,不论是专责小组还是教联会,均认同要适当提升校董的专业能力,“校董需要培训,校监更加需要培训,是否应该提供适当培训课程?”法团校董培训课程兼任导师李富成建议,教育局应规定所有校董必修四堂“基础课程”,避免“空枪上阵”(见另稿)。
资助小学校长会前主席赖子文直言,“教育界现时有个现象:有问题不敢出声。”在政府推行校本管理前,赖子文任校长的长洲国民学校已自行成立一个功能与现时法团校董会相同的校董会。他形容,这个校董会不是“铁板一块”,该校约在2005年讨论更新校褛,当时家长、办学团体与老师对校褛颜色各有意见;校方最后举行学生投票收集意见,结果红色选项胜出,校监遂决定跟随学生意愿。
资深校长认为校董会应容纳更多声音
赖子文即将要离开执教十五年的小岛学校,转往曾卷入校政风波的兴德学校任校长,一切管理要重新上路,会否严格执行校本管理,抑或保留一定自由度?他说:“校本管理面世已十多年,社会开始改变,民主程度提高,现在是否一个适当时候优化制度?是否可提高不同持份者的比例?”他认为,办学团体委任校董不多于六成的比例,有其特定原因,部分办学团体为本港教育提供无可比拟的贡献,例如创立天台学校、同乡会学校等,“办学团体本来希望办好教育,否则不会出钱、出力、出时间。”他又指,校董会成员的比例并非症结,但应该容纳更多声音,“能否加入具备专业知识、工会持份者?可增加独立校董比例?”他强调,校董会内“大家没有对立,均是以学生利益为依归”。
相关文章:
上文节录自第16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0日)《有自主无自律 “挂名”校董缺乏监管》。
重温《香港01》周报有关教师压力问题的专题报道:【老师压力.一】做到崩溃是常事 现职老师:不要妄想学校会帮你【老师压力.二】教育界成修罗场 教师工作琐碎无尽头【老师压力.三】前校长:要知道想办什么学校 校长不一定是坏人【老师压力.四】校本管理如双刃剑 林老师悲剧是孤例还是常态?【老师压力.五】不敢投诉怕饭碗不保 谁知教师的辛酸史?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