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三部曲】深圳如何医治城市病 给市民留一点绿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深圳在享受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同样面对不少大城市存在的“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的城市化弊端。正因为这个缘故,记者拜访了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看看深圳医治城市病有何良方。

与香港一样,深圳长年面对经济增长与土地短缺问题拉扯的局面,采用各种办法开拓更多土地资源,包括填海。据内地传媒非正式统计,深圳从建市至2013年,以填海造出至少69平方公里土地,涉及全市海域面积6.5%。填海造成的环保问题一直备受争议,2012年出台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便曾指出深圳过去海洋开发失误,“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当期经济价值,海洋开发利用密度过大,护海意识相对淡薄。”

守住50%生态保护线

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开发矛盾如影随形。近年,深圳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显要位置,守着50%生态保护线,为的是令深圳不致成为一个不宜住人的“混凝土森林”。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深圳人才公园……细心数数,深圳原来有近千个公园。

深圳有近千个公园。图为香蜜公园航拍照。(视觉中国)
+3

邹兵说起坚持划下生态保护线的因由,“深圳人口经济增长很快,对土地的需求也很大。开始时经济特区才3万人,整个宝安县才30万人,2006年时人口已到了1,000万。按这个趋势下去,用地只会不断消耗,而深圳地方又不大,按照前两次规划的思路,可能盖成混凝土的森林。”故此,2005年深圳划了生态保护线,把一半土地划为生态保护空间,令本已紧绌的土地资源更为短缺。邹兵解释,“对一个好的城市来说,不仅仅是要经济增长,她不是经济机器,而是一个令大家以后能长远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必须要坚守的基本原则。”

在近几个月的土地大辩论中,不少人就发展郊野公园争拗,深圳难道类似争议吗?“当然有,生态保护线最初划定便隐藏这样的矛盾,因为限制了发展,特别是生态保护线内的居民,觉得权益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永远的矛盾。”他接着说,“道理很简单,不是说碰到现实利益冲击时,你能否坚持得住。可持续发展是讲长远和眼前,整体和局部。”这种口号式的说法听起来很虚无,但在深圳市政府种种举措之中,又可看出她们如何在保住生态环境以外,寻求开辟其他土地资源的方法,务求令经济与生态在这个城市内可和谐共存。

对一个好的城市来说,不仅仅是要经济增长,她不是经济机器,而是一个令大家以后能长远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必须要坚守的基本原则。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邹兵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课程主任伍美琴曾提过早前到深圳做比较研究时,与当地官员的一段对话。“我访问了一个负责交通规划的官员,他不停地说深圳市的交通有什么问题,未来会如何解决。我便问他为何会有解决问题的意识。他带点迷茫的眼神望着我,说:‘这不是我们(作为官员)应做的事吗?’”令伍美琴印象深刻的是,她接触到的每位规划师,在分享造城经验均感受到他们对城市的心,是视作“家”的一份期盼,是一份希望能更好协力建设舒适的“家”的心态;但曾为官的她,却感受到香港官员只有一种“打好呢份工”的心态,“(深圳官员)辛苦一点,去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也愿意;反而你如果只当是一份工作,差别便很大。”

“就像卖地一样,他们(深圳)最初也是抄香港的,但他们在复制的同时,也会质疑——一开始卖地便会令地产商享有premium(溢价)?为何不让他们(地产商)每年交一定的金额予政府,有一个稳定的年收入?我希望他们(政府)会思考、反思。”伍美琴说。

香港官员只有一种“打好呢份工”的心态,(深圳官员)辛苦一点,去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也愿意;反而你如果只当是一份工作,差别便很大。
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课程主任 伍美琴

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提出了城市转型规划,确立了土地供应发展由“增量规划”转至“存量规划”,意思是未来深圳土地供应不再依赖农地发展及填海造地,而是再度开发已有或闲置或涉违建的土地资源。邹兵说:“人口、经济在增长阶段,要满足经济或社会需求时,就只能在原来的已建成的土地里,把建设用地提高开发的强度、使用的效率,这是存量发展。深圳增长的动力还很强,历史又短,还是有很旺盛的发展需求。只是因为空间天然制约(土地资源不足)而要转型,我们是主动选择存量规划的模式。如果我们当时不采用存量挖潜的方式,不保护生态环境的话,就变成混凝土的城市局面了。”

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

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之间取得平衡,为的是使城市更为宜居,与城市规划者对谈,话题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城市规划如何才能实现宜居,从新加坡到上海,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以人为本”,来到深圳也如是。“(城市)要存在很多工作机会,宜居跟宜业是一块的,如果只有居住没有就业,便很难说是宜居。必须要有活力,也有高度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城市,令不同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间。”邹兵解释,在准备深圳的规划时抱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六字,便是从环境、公共设施、精神需求三方面去考虑人的需要——住屋、交通、上学、就业,以至休憩娱乐都一一关注到。

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2.5岁,邹兵强调“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因为深圳的活力正是来自这个占人口比例较多的群体。(视觉中国)

稍有不同的是,在深圳,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特别强调“年轻人”。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2.5岁,邹兵强调“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因为深圳的活力正是来自这个占人口比例较多的群体。若按前文提及的条件来说,香港宜居吗?“宜居不是只说居住环境,还有其他因素。医疗、教育、铁路等都很方便,人到一个地方不用跑很远。”在邹兵眼中,香港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补充说:“香港要论不足的是,居住空间太狭窄、太拥挤。我们不是想要高密度的发展,不是要拼命的把人挤压到一个空间,还是要有个平衡。”

上文刊载于第12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7日)《深圳如何医治城市病》。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城规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关文章:

深圳规划构建经济奇迹 香港错失了什么?深圳人多不阻高速发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规划?香港可参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个中央商业区吗?40年前的深圳 没有钱下杀出一条血路十年规划 十年建设 打造超级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执行上的错来了,就是深圳人吗?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单一价值从推倒重建到综合整治 资本进城中村是隐性驱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片】金钟站逼到晕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无得谂?

重温【城规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关文章:

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上)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下)抛下一个“怕”字 开拓浦东廿年打造另一个上海上海钉子户维权15年 城市发展为谁服务?从大拆大建到社区微更新 上海旧城新貌变奏曲中国大城市规划思维有误 专家:规划不当致城市病【片】强拆时代已经过去 土地用途更新应更人性化

重温【城规三部曲.新加坡篇】系列相关文章:

【片】点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为有规划三宝!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图小不点规划大格局【专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规划【专访】刘太格谈短期规划:再多火鸡也不会变孔雀【专访】伍美琴新加坡取经:环境体现人人活得有尊严千呎组屋售百多万 星洲学者:政府无偿为民安居新加坡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学者:置业非唯一选择星民间团体推动“参与式规划”:每个居民都是专家香港民间规划方案屡触礁 推动变革建立互信组屋设计以人为本 刘太格:一扇门一面墙都考究